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例谈
作者:颜玉婷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3年第05
        生态道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关乎全世界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和谐发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学习的主题阅读、拓展练习、综合实践等活动中巧妙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体验,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价值观,从而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生态教育活动,一种全新的德育观。它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实践途径上提出要加强法治保障,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共同努力,构建绿社区家庭,培养学生生态道德素质。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所以,充分利用语文活动无处不在的情感
体验,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生态道德行为,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育的总目标之一。
        各个年级语文教材都安排了鲜明的环境保护主题的课文,比如写景文本本身就包含了生态知识和情感的因素。笔者对语文教材粗略统计,与生态直接间接的有关文本占总篇幅1/5以上。抓住文本中这些含有生态价值的人文思想,在言语实践中进行道德生态教育,无疑是生态道德教育实践中易行有效的方式。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例来谈一谈这方面的具体做法。
        一、在文本学习中渗透,初步培养生态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
        1.主题阅读,营造生态文明的文化环境
        执教《长江之歌》,笔者没有简单地引导学生读读本文了事,而是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功夫:提供歌词创作背景的阅读材料;收看电视节目话说长江,欣赏走进科学人与自然等相关节目片段;向学生介绍关于长江、黄河水资源的历史发展状况。上课开始,组织学生交流感受,用第二人称说一说长江是……”无烟日手抄报。预设话题:长江,你是母亲,你是无穷的源泉长江,你风景秀丽,宛如一位俊美的少年长江,有时你也是一头洪水猛兽
        学生根据自己占有的资料从不同角度认识了长江的文化历史和生态变迁,以及对我国生产生活的重大影响,体会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了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对课文的朗读、理解就有了文化背景的支撑,在言语学习的同时感悟到诗作广阔的文化历史背景,明了壮丽的祖国山河存在于良好和谐的生态环境之中。
        2.文本阅读,领略生态环境之美
        引导学生在阅读《九寨沟》《鸟岛》《拉萨的天空》《灰椋鸟》等描写风景优美的课文时,笔者尤其注重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中体验情境,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比如学习《拉萨的天空》,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品词析句从文本中感悟拉萨天空的特点,同时配乐播放各种天高云淡、令人心旷神怡的拉萨图片,令学生仿佛置身在空气纯净、高远壮观的大自然中。学生感慨之余,自然而然感悟到没有被破坏的原生态的自然之美,激发起珍视并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道德情感。学习《灰椋鸟》一文时,灰椋鸟归林的壮观景象不仅让人产生愉悦感,也对为此做出贡献的林场工人产生敬意,在交流这些话题的时候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积极的生态价值观。
        二、在拓展学习中渗透,加强生态道德情感体验,树立生态道德价值观。
        1.中渗透
        “是有效地将到的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训练方式,也是学习者对文本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吸纳、表达的过程。如学习《黄果树瀑布》,学生在赞叹气势非凡的黄果树瀑布的基础上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作用,接下来笔者设计了一个拓展练习: 同学们,由于近年来干旱频繁,很多游客不远千里去欣赏黄果树瀑布,却只看到几缕稀稀落落的水流甚至是干枯断流的情境,如果你在场,你能给游客描述一下壮观的黄果树瀑布吗?为了减少因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洪涝或旱灾,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2.中渗透
        相比较更能促进思维和语言的精确性和深刻性。《长江之歌》课堂学习后,笔者又设计了一个拓展练习:写一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倡议书》或《保护家乡盐河的倡议书》,拓展了知识,锻炼了写作能力,也在学校、家庭掀起一股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舆论。又如抓住写公益广告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观察校园、公园、山林等处的宣传标语,自己也练习从各个方面拟几条保护环境、文明生活的广告语。
        这样,学生在)和中既训练了思维,发展了语言能力,也经历到生态道德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价值观。
        三、在社会实践中掌握生态保护技能,养成生态道德行为。
        对于学生们来说,保护生态环境,要紧密联系实际,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利用大语文学习观,将文本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平常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教育契机,培养生态道德习惯。
        1.利用节日纪念活动进行渗透。教学《走,我们去植树》,学生们在优美的诗歌诵读中感受到植树造林对人类环境的重要意义。为了将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在恰逢植树节前,倡导学生行动起来,每个人栽种一棵树,并认真看护管理小树直到它生根长大,以此激发学生的劳动荣誉感,形成生态道德行为;学习《放小鸟》《鸟岛》等课文或者在爱鸟周时,动员同学们了解鸟类对于生态环境系统的作用,利用各种宣传,禁止捕鸟;利用环境日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出黑板报、手抄报并积极参加学校的手抄报比赛;无烟日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帮助家庭成员戒烟,远离。在丰富的活动中让学生明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养成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渗透。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存在语文学习的条件,口语交际《七嘴八舌话环保》的课堂讨论之后,笔者组织同学们以此为实践活动主题,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观察社会生活,从身边发现问题,集体讨论解决办法。同学们调查发现的问题和建议有:发现校门口每天垃圾遍地,卫生状况差,同学们建议在门口道路边添置固定垃圾箱,派志愿者对零售摊点的摊主进行宣传,主动捡拾垃圾等;陪家长去超市买各种各样纸品一次性就花掉一百多元,一年起码要花掉上千元买纸品,发现用纸擦手、擦桌子等好多地方都可以用毛巾代替。抓住这个话题,组织大家查阅纸的来源,了解森林资源、水资源等生态知识,学习节约用纸、循环用水等低碳生活的技能,努力让消费和良好生态系统相协调,养成生态道德行为。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许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