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
时间
内容
字幕
00:00-00:27
片头
00:28-00:38
本集篇目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
00:39-00:43
朗读片头
00:44-03:26
朗读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後,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03:27-03:31
讲解片头
03:32-03:42
讲解
大家好,我是徐思源,刚才大家听了《扬州慢》的朗诵,现在我和大家一起来解读这首词。
03:43-04:01
描写冬至的优美诗句古诗
话外音
姜夔是南宋的著名词人。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大约生于绍兴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155年,卒于嘉定二年,也就是公元1209年。
04:02-06:17
讲解
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到处漂流;能诗善词,书法音乐也很有造诣,当时就受到人们的推重。姜夔虽然长期漫游江湖,寄食四方,但心系天下,非常关心国家命运、社会变化和政治状况,这篇作品就体现了这一点。姜夔精通音乐,在按音乐填词的同时,还会自己谱制新曲,《扬州慢》就是这一类作品,文学史上称为自度曲。在宋词发展史上,姜夔是创作自度曲较多的作家之一。更为独特的是,他所创作的17首自度曲,旁边都标有谱子,这是唐宋词史上唯一保存下来的最为直观的音乐材料,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从清朝开始,许多研究者都对姜夔的这些自度曲非常感兴趣,经过一代代学者的努力,这些作品现在已经可以歌唱了。
这首词前面有一篇长达63字的序,这也是姜夔词的重要特点之一。词在刚产生的唐五代时期,词调和词题往往是同一的,到了北宋,词的内容逐渐与词调分离,慢慢出现独立的词题,后来又出现小序。而姜夔词的小序是最出名的。这首《扬州慢》的小序,主要写创作背景,包括时间、地点、创作缘由等等,与下面词的正文相生相发,表现了姜夔特定的思想感情。
06:18-07:02
话外音
淳熙是南宋孝宗皇帝的年号,丙申年即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至日,指冬至这一天。由于冬至之后阳气回升,代表着又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因此中国古代对冬至非常重视,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维扬指的是扬州。《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其中淮海惟扬州,古汉语中,,后人就将扬州称为维扬
07:03-07:31
讲解
作者写他在冬至日经过扬州,当时,下了一夜雪,刚刚放晴。抬眼望去,荠麦满目,水波凄寒。薄暮时分,城上吹起凄凉的号角,这让作者非常感伤。抚今追昔,写下这首自度曲。
07:32    -07:36
间隔
07:37-08:24
南宋著名诗人萧德藻,号千岩,读了之后,认为词作体现了《黍离》之悲。《黍离》是《诗经王风》中的一首诗,作者是西周的一位大夫。周平王东迁之后,这位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以前的王宫现在一片禾黍,非常悲痛,因而写下了这首诗。后人就用《黍离》之悲来指亡国之痛。我们来看词的上片的前五句:扬州是一座古城,隋唐以来,
08:25-08:29
话外音
由于地处大运河与长江航运的枢纽,扬州的商业更为发达
08:30-08:45
讲解
社会更加富庶,这种状况至北宋仍然延续。扬州在宋代是淮南东路的治所,所以说是淮左名都
08:46-08:58
话外音
唐代杜牧曾写有《题扬州禅智寺》,其中有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的描写
08:59-29:20
讲解
后来就用竹西代指扬州。既是名都,又是佳处,所以词人来到这里,当然要游赏一番,这就是他为什么解鞍停马,少驻初程的原因。
29:21-29:31
话外音
春风十里出自杜牧的《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29:32-29:35
讲解
这里也用来代指扬州。
29:36-10:19
话外音
作者来到往日以繁华著称的扬州,首先映入眼帘的却是荠麦青青:由于无人料理,荠菜一类的野草长得很茂盛,与麦子互相掩映。荠麦二字,应是偏义复词,重心在,表现荒凉。作者到达扬州的时间是冬至,当然谈不上什么春风,这里是用典,除了点明地点之外,也暗示以前的繁华和现在的冷凄。
10:20-10:28
讲解
接着,词人将镜头进一步拉近,从郊外进到城里。
10:29-10:37
话外音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10:38-11:26
讲解
扬州的地理位置,处于宋金交战的前沿,金兵不止一次攻进扬州,给这座城市造成极大的破坏,这就是所谓胡马窥江。历经兵燹战火之后,扬州是什么样子呢?作者用了四个字废池乔木,这些荒废的池苑和高大的古木,都是劫后余存,尽管过了很多年,它们仍然犹厌言兵。清代词学批评家陈廷焯对这四个字非常欣赏
11:27-11:40
话外音
认为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11:41-12:55
讲解
我们说这四个字有韵味,一是无限伤痛见于言外,不写人厌兵而写废池乔木厌兵,更显出战争的惨烈;二是写出了经过惨痛大乱之后人们特有的心理活动:由于太害怕,太厌恶,所以回避而不愿提;三是写出自金兵南侵至今已过去十六年,战争创伤仍然如此之深,令人悚然魂惊。前面说荠麦青青,此处说废池乔木,实际上都在暗示这座遭受战火的城市萧条荒凉,人烟稀少。于是,上片收束时就直接点出这一层意思
12:56-14:00
话外音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古时,每到傍晚,戍楼上就要吹角。这里用了以动写静之法,一个字,随凄厉的角声而来,是时令之寒、声音之寒,更是空城之荒寒、人心之凄寒。空城二字,也有多重意蕴:现在的空城固然是胡马窥江所致,但以扬州边防之重,经过十六年的经营,仍然是空城,如果下一次胡马窥江,又该怎么办呢?沉痛之中,又有几分焦虑。
14:01-14:21
讲解
上片有两处都用到杜牧的诗,可见作者对这位晚唐诗人的关注,不过那还只是用其诗,而下片一开始,作者就让他直接出场了
14:22-14:37
话外音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14:38-15:03
讲解
作者之所以对杜牧再三致意,既提其诗,也提其人,不仅是因为杜牧笔下对扬州有着形象生动的描写,更因为杜牧在这些描写中,见证了扬州的繁荣,可作为鲜明的对比
15:04-15:49
话外音
杜牧曾于唐文宗大和七年至九年,也就是公元834-836年,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对这座城市当然不会陌生,因此作者假设,倘若杜牧现在重新到来,将会由于这座城市的面目皆非而大大地吃惊,因为一切的一切,他都不再熟悉了。俊赏二字,出自梁代钟嵘的《诗品序》:彭城刘士章,俊赏之士。指鉴赏力精湛,但在这里也包含畅快游赏的意思。
15:50-16:14
讲解
以杜牧之俊雅,来到扬州这样一个富贵之乡,风流之地,当然要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写出无限深情。下面的豆蔻”“青楼就出自杜牧两首名篇,一首是上片暗用的《赠别》
16:15-16:29
话外音
袅袅亭亭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16:30-16:34
讲解
另一首是《遣怀》
16:35-16:49
话外音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16:50-17:19
讲解
这两首诗都是写他在扬州的冶游生活的,前一首人花对举,写出自己心仪的一位青楼少女具有压倒众芳的美;后一首写自己十年扬州,流连青楼纵情享乐的浪荡岁月。对此,我们该怎样认识呢?
17:20-17:25
间隔
17:26-18:37
讲解
评价历史人物,要将把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唐代的扬州非常繁华,繁华的代表性指标之一就是青楼文化非常发达,因此,杜牧对自己生活的这些描写,正是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扬州的繁盛。而现在,一切都已经飘零。所以,姜夔说,以杜牧那样的才情,现在看到兵乱之后的扬州,也无法写出那样优美的诗,无法传达出心中的深情。但是,过去的东西却也并非全都消失了,仍有留存下来的,这就是二十四桥。二十四桥是扬州的一处名胜,是给杜牧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他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诗
18:38-19:07
话外音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19:08-23:38
讲解
写的是暮秋时分,远处青山隐隐,城外流水迢迢,倚在桥边,凭栏赏月时,只听得阵阵悠扬的箫声,却不知美人在何处吹奏,作者心旌摇摇,无限陶醉,整个画面优美而静谧。晚唐以来,这个画面定格在众多文人的心上,成为浪漫生活的象征。如今,二十四桥仍在,可是波心荡冷月无声。月影落在河里,随着微波而荡漾,一片寒光,默默无声。这个描写非常生动,但是,月亮本就无声,这里又特意强调,有什么意图呢?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月亮是颇为常见的意象,作为一个审美客体,可以有多重意蕴,能表现多重感情。杜牧的诗写主人公在明月之夜,听着不知何处传来的阵阵箫声,烘托的是一种祥和快乐的气氛,因此,月亮似乎也不仅有,而且有声,整个画面充满暖调。而现在的扬州城,一片残破,无限凄凉,月亮也现出了阴冷之。今昔对比,月之寂寞,人之悲哀,都见于言外。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姜夔用月亮来贯通今昔,虽然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手法,但由于写得真切生动,又具有历史感,所以就能感人至深。词的结尾两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作者的目光从水面移到桥边,仍然是一个特写,并借此进一步传达悲怆之情。红药,即芍药。芍药和牡丹是两种花,而古人并不是分得很清楚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说,唐人把牡丹称作木芍药。众所周知,唐人喜爱牡丹,不分士庶,如痴如狂,正如白居易《牡丹芳》所写: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但在这里,作者写这种花虽然美丽,却只能在桥边自开自落。花固然不知自己为谁生,人也不知此花为谁生,无法自我欣赏,也不再有别人欣赏。这也就意味着,像唐代那样的繁荣已经不复存在了,时事变化惨痛啊!这种写法来自杜甫。
23:39-24:38
话外音
安史之乱后,杜甫作有《哀江头》一诗,追忆唐玄宗和杨贵妃诸人的曲江游赏,记其盛正所以记其衰,而用细柳新蒲为谁绿一句,出之以喟叹。细柳新蒲,就像是姜词中的芍药为谁绿,就像是姜词中的知为谁生。姜夔非常推崇杜甫,他说:诗有出于《风》者,出于《雅》者,出于《颂》者。屈、宋之文,《风》出也;韩、柳之诗,《雅》出也。杜子美独能兼之。
24:39-28:57
讲解
因此,他的诗多有学杜甫,从这首《扬州慢》我们可以得知,他的词与杜诗也颇有渊源,这首《扬州慢》是姜夔的代表作之一,问世不久,就广受称赞。宋代末年的张炎在其《词源》中,就称赞这首词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清空”“骚雅是张炎对姜夔词的高度评价,主要指其词不仅性情正,而且从虚处落笔,给读者创造了很多感发联想的空间,特别是将杜牧的诗句与扬州的过去和现在多元交织,互相生发,很见匠心。关于这一特,可以从两方面来谈。第一是情景关系。情景交融是诗词创作的老生常谈,但却有高下之分。上下片的词,往往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此篇脉络也大致如此。但这首词妙在不仅情景穿插,而且虚实相见,眼前的实景与杜牧诗中之景贯穿,古人冶游扬州的闲情与自己经停此地的悲情融合。这就使得情随景生,景因情显,变现了作者纯熟地安排节奏、调动意象、转换情思的功力,结构上也显得灵动而不呆板。第二是对比。作品写的是金兵南下,扬州经历战乱后的情形,内在的逻辑结构却是今昔对比,更妙的是这些对比虚实相间,明暗相融。将眼前实景与诗中虚景对比,比如以名都对比空城,以春风十里对比荠麦青青和废池乔木等等。再有,字面是写眼前之景,其实是化用古诗,暗含对比。比如杜牧诗中有二十四桥明月夜,词人只点出二十四桥而隐去明月夜,看似写二十四桥的实景,但是熟悉杜牧诗歌的读者自然明白是将明月夜”“玉人”“吹箫冷月无声对比。这样,就穿越古今,将自己与唐代的杜牧放在同一时空中对话,杜牧看到的是唐代扬州的繁荣,姜夔则看到了兵燹战火之后,宋代扬州的萧条。将古与今、人与我、景与情等等全部打通,多元交织,互相生发,从而展示出巨大的艺术撞击力。千百年来,这首词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并不是无缘无故的。
28:58-29:03
书写片头
29:04-32:24
书写
今天我要书写的内容是南宋词人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