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门”词义探析
“期门”是一个有争议的词,其意义有的解释为“军营之门”,有的解释为“汉官名”。本文从其词义、句法和官制等方面进行了论证,认为解释为“汉官名,泛指武将”更适合文意。
标签:期门 词义 句法 官制
唐代李华《吊古战场文》在描写历代战争场面时写到:“吾想夫北风振漠,胡兵伺便。主将骄敌,期门受战。野竖旌旗,川回组练。”。其中的“期门”一词,不同的辞书和教科书对其意义有不同的解释。一是解释为“军营之门”。主要代表有陈振鹏、章培恒主编的《古文鉴赏词典》解释为“军营之门”;武警院校《大学语文》统编教材解释为“军门,营门”。另一解释为“汉官名”。主要代表是全军院校《大学语文》[1]统编教材。它的解释是“期门:汉官名。这里泛指武将。”两种解释到底哪种,更符合文意?现从三个方面进行辨析探究。
一、从词义上看,“期”无“军营”的义项
《古代汉语词典》[2]解释“期”的意义有:规定的时日,期限;极,限度;约定时日;期望,要求;等待,待命;气运,气数等。《辞海》[3]解释“期”的意义是:约会;限定的时间;约定的时日;希望;限度;定期刊
物出版的次数;地质学名词;百年曰期;形容口吃等。都没有“军营”之意或可以引申到这个意义上的义项。由此可以说明,把“期”解释为“军营”之义,是缺乏依据的。
二、从句法上看,“期门”应是一种官名
从句法上看,“主将骄敌,期门受战”应是对偶句,“期门”对“主将”,二者词性类型应当相同。唐代骈文兴盛,作为盛唐时期著名的古文家,李华在《吊古战场文》中又使用了大量的对偶句。《中国文学史》对骈文的发展和特点有段简明的阐述:“以骈文而论,它发端于先秦,形成于魏晋,至南北朝大盛,此后一直延续不衰。作为一种美文学,骈文十分重视对偶、声律、用典和辞采,重视美感。”[4]这都足以证明“主将骄敌,期门受战”的对偶性。既然对偶,同“主将”对应的“期门”应当与“主将”有相同的词性,即“期门”应是名词性的、表示官职的词。
三、从官制上看,历史上曾有“期门”一职
“期门”作为一种官职,创设于汉武帝初年,为汉代的宫廷禁军,有大量的文献记录可证,例如《汉书·东方朔传》:“建元三年(前138年),微行始出……八九月中,与侍中、常侍、武骑及待诏陇西、北地良家子能骑射者期诸殿门,故有期门之号自此始。”《汉书·百官公卿表》:“期门掌执
兵送从,武帝建元三年初置,比郎,无员,多至千人,有仆射,秩比千石。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虎贲郎,置中郎将,秩比二千石。”《后汉书·明帝纪》注引《汉官仪》:“孝武建元三年,初置期门;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虎贲郎。”期门在“建元三年初置”,当是实录。西汉自武帝建元三年至哀帝元寿二年之间亦称期门。如《资治通鉴》卷二四、二五记载:“昭帝元平元年,期门武士陛戟陈列殿下。”“宣帝地节四年,诏封告霍氏反谋者……期门董忠(为列侯)。”另据《汉书·五行志》:“成帝鸿嘉、永始之间,好为微行出游,选从期门郎有材力者及私奴客……出入市里郊野,远至旁县。”但从平帝元始元年开始,史籍中便少见“期门”字样,而多用“虎贲”的称谓。东汉之初,虽然一度恢复了“期门”之号,事见《后汉书》之《姚期传》《马成传》《阴兴传》,然而不久又改用了“虎贲”之名,它和羽林并存,一直沿袭到东汉后期。
汉武帝创立郎官给事内外朝制度,实际上是利用其作为心腹耳目,分处内外,对内形成以皇帝为首的统治核心,对外则加强对整个国家政权的控制,从而达到强化中央集权统治的目的。至于期门、羽林军,作为执戟宿卫的侍从武卫,则是维护中央集权制的重要军事力量。所以,在边疆征战的军队中出现期门这个官职也就不足为奇了。
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描写的正是秦汉时期的古战场。文中“秦汉而还,多事四夷;中州耗斁,无
世无之。”一句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作为唐代人的李华,写汉代之事,使用汉代官职“期门”一词,也是很自然的事。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把“期门”一词解释为“军营之门”是缺乏依据的,从词义上、句法上都讲不通,而从古代的官制上,我们却可以到解释的依据。通过综合分析,我们认为,把“期门”解释为“汉官名,泛指武将”更合适。
参考文献:
[1]王吉尧.大学语文[M].济南:黄河出版社,2001.
[2]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古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4]袁行霈,罗宗强.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阴兴(赵万义 邵平和 山东济南 武警济南指挥学院文化教研室 250002)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