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英译的象似性探究及对翻译的启示--以林语堂、许渊冲和Burton Watson英译作品为例
于艳青
【摘 要】诗歌语篇所应遵循的象似性原则入手,探讨象似性理论对诗歌翻译的形式对等和意义对应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在象似性原则指导下,对苏轼诗词英译的三个版本进行对比分析,证实象似性原则有助于诗歌形式、文体特征和思想内容的再现,使得译文在最大程度上重现原诗的情绪和意境,达到“形神兼似”的翻译效果。%Discuss the iconicity theory’s function as to the aspects of formative equality and meaning equivalence in poem translation. In the guidance of iconicity principles, mak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ushi’s three versions of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prove that iconicity principles are helpful to reproduce the poems’ form,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nts, make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poems reappear to the utmost extent, and achieve the effect of spiritual and formal resemblance.
【期刊名称】《济宁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7)003
【总页数】江城子翻译5页(P79-83)
【关键词】象似性原则;苏轼诗词;“形神兼似”翻译
【作 者】于艳青
【作者单位】济宁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山东 曲阜273155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H059
语言的象似性是相对于其任意性而言的,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表现在语篇层面上的象似性得到了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运用象似性理论从不同角度对诗歌进行了研究,如Petrilli认为,不同语言间的翻译是符号系统间翻译的一种特例[1];刘国辉,汪兴富从象似性与隐喻性表征的角度分析了诗歌意象建构的两大途径[2];文旭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探讨了英汉语的顺序象似性[3]。而对于篇章层面的象似性翻译研究,尤其是诗歌语篇,目前在国内
外尚不多见,因此,本研究将引入新的研究视角,以苏轼诗词为例,集中探讨象似性原则在语篇层面上的体现,以及如何利用它来实现翻译过程中形式和意义上的对等问题。本研究拟探讨如何将象似性理论运用到翻译中,用象似性原则对译文进行分析,从视觉象似性、距离象似性、对称象似性、数量象似性和标记象似性等五个方面对其在诗歌中的运用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力求为古典诗词的英译对等效果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视角。
在所有文学体裁中,象似性在诗歌语篇中的表现最为突出,Wales曾指出,文学在广义上可被视为是象似性的[4],诗歌语篇更是如此。象似性原则是指导诗歌语篇翻译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诗歌语篇的重要特征,在英汉诗歌互译中普遍存在。国内外学者迄今研究得出的象似性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音象似性、视觉象似性、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隐喻象似性、对称象似性和标记象似性等[5]。本研究将结合具体诗歌语篇实例,对其语言结构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使读者从不同的翻译作品中体会不同的翻译风格和方法,对何为“形神兼似”的翻译得到某种程度的启示。
许多翻译家,如我国著名翻译家林语堂、许渊冲和美国著名汉学家Burton Watson,在翻译中对诗歌的形式是比较重视的,但象似性原则指导下的诗歌翻译,除了形式对等外,更重要
的是注重原诗与译文的意义或情感上的对等。以下我们将结合具体实例,对比研究林语堂、许渊冲和Burton Watson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原诗形式和意义的,探讨其翻译能否称得上“形神皆似”。
2.1视觉象似性
视觉象似性是指在诗歌语篇中,运用文字以外的符号空间布局等手段,所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来表达诗歌的意境。视觉象似性在诗歌语篇中的运用,能够将抽象的诗歌语言具象化为头脑中的映像,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意蕴,例如: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
(1)林语堂译:Ten years have we been parted/The living and the dead ——/ Hearing no news / Not thinking / And yet forgetting nothing!
(2)许渊冲译:For ten long years the living of the dead knows nought / Though to my mind not brought / Could the dead be forgotten?
(3)Burton Watson译:Ten years, dead and living dim and draw apart / I don't try to remember / But forgetting is hard.
“生死两茫茫”这句话在翻译过程中,很难用具体的语言来形容,任何词都不足以表达诗人此刻悲痛和对逝者的思念之情,而林语堂在翻译时做了一个巧妙的处理,在翻译“生死”之后加了一个破折号,“The living and the dead——”来衔接原诗中的“两茫茫”,有种遥远的感觉,此时此刻意境立现,令读者陷入无限遐想和沉思当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了通过视觉象似来表达抽象情感的目的,达到了翻译中“形神兼似”的最高境界。而后两者的翻译仅限于用文字表达感情,仅达到了形式的对等,而意义上没有实现真正对应。
2.2距离象似性
距离象似性原则是指,语言成分之间的间隔距离,象似于真实世界中所描写的对象之间的距离[6]。语言成分的间距与所表达的意象之间的距离成正比,另外,具有相同或相近意义的信息,人们在阅读时会很容易将他们放在一起思考,有利于相似信息的共现,加强作者的情感认同,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在诗歌语篇翻译中,如果恰当运用距离象似性,必然会起到很好的渲染情感的作用,是达到“形神兼似”翻译的一种方式,例如: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1)林语堂译:I cannot come to your grave a thousand miles away / To converse with you and whisper my longing.
(2)许渊冲译:Her lonely grave is far,a thousand miles away / To whom can I my grief convey?
(3)Burton Watson译:Lonely grave a thousand miles off / Cold thoughts, where can I talk them out?
原诗当中的 “千里”本身是一个相当遥远的距离,表达了作者因路途遥远而不能前去祭奠的心情,而再加上一个“孤”字将逝者的凄凉、孤独描写的淋漓尽致,表达了诗人无限的思念和无人诉说的悲凉心情。将二者放在一起时,语言成分之间的间隔距离直接映照人的概念距离或者真实世界中所描写的对象之间的距离,“千里”和“孤”二词在翻译时也应该在间距上有所缩短,从而使得其所表达意象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从这点上来看,林语堂的译文“grave a thousand miles away”和Burton Watson的译文“Lonely grave a thousand miles off”比较符合原文的形式和所要表达的意境,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形神兼具”。
2.3对称象似性
对称象似性是指在结构上的对称,字数上基本相同,意义上相近或相同的语言成分;形式上的并列也意味着诗人表达的意义或情感的并列。将对称象似性应用于诗歌翻译中,能够重现原诗的节奏和韵律,例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许渊冲译:Men have sorrow and joy,they part or meet again / The moon is bright or dim and she may wax or wane / There has been nothing perfect since the olden days.
(2)Burton Watson译:People have their griefs and joys, their joining and separations / The moon has its dark and clear times, its roundings and wanings / As ever in such matters, things are hardly the way we wish.
“人有悲欢离合”和“月有阴晴圆缺”保持同样的节奏和韵律,描写了“人”和“月”的四个并列的意象,分别是“悲、欢、离、合”以及“阴、晴、圆、缺”,其在诗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相同,所以译文在处理时也应与诗歌意境保持同样的语言表达样式,这样既遵循了原诗的对称规律,又体
现了原诗的意义和思想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而言,Burton Watson的译文 “People have their griefs and joys, their joining and separations, / the moon has its dark and clear times, its roundings and wanings.”用词及句子结构方面均遵循了对称象似性的原则,更加贴合原诗的修辞手法,符合原诗意境,既符合形式的对等,也符合意义上的对等,达到了“形神兼似”的效果。
2.4 数量象似性
数量象似性,即语言采用重复等手段来表达较为重要的信息,例如,复数比单数更能表达复杂的信息和情感[7]。体现在诗歌语篇中,往往表达的是诗人认为较为重要的信息,或认为读者较难预测的信息,抑或是诗人想要表达的强烈的情感、态度和思想,诗人往往使用数量象似性来抒发自己的强烈情感。例如: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苏轼《江城子》)
(1)林语堂译:May we year after year / In heartbreak meet / On the pin-crest / In the moon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