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俗习惯
摘要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形成各自不同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风俗习惯。所以古语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共俗”。本文主要从饮食、传统节日、其它崇尚和禁忌三方面阐述中国的风俗习惯。
关键词:茶酒;风俗;习惯;节日
中图分类号 G633.34  K892.1  K892.2  K892.3
  引言
  中国有56个民族,风俗习惯各不相同。那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
  一是积久性,即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大多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二是多元性,即风俗习惯的多民族性、多区域性和多系统性。如西南地区的彝族、纳西族等都过“火把节”,但他们关于火把节的;来历、举行火把节的方式并不相同。
  三是相融性,即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以求共同发展的一种特性。历史上记载的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习,是最有代表性的事件。
  下面我们主要从茶酒与烹调、传统节日、其它崇尚和禁忌三方面来阐述中国的风俗习惯。
  一、茶酒与烹调
  茶的发现和利用是中国人对人类文化史的一大贡献,至今仍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世界饮茶发源于中国;中国饮茶发源于四川。据说,在秦代以前,只有巴蜀人在种茶和饮茶。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这一习惯才由四川传播出来.到西汉时已由药用完全转变为饮用。唐宋以后,饮茶的风气已经相当普遍。唐宋时代通行煮茶,宋元以后,改为泡茶。
  中国饮茶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唐代出现的陆羽的《茶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从茶之源、茶之具、茶之器、茶之图等十个方面,论述了饮茶的历史发展。陆羽《茶经》之旨在于“品”,即注重茶的意趣而不注重它的功用,这是中国茶文化的灵魂所在。由于这一贡献,陆羽被尊为“茶圣”、“茶仙”。【1
  由于茶的利用,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两种风气:一是品评泉水,二是品茗赋诗。
  现在天下第一泉有四处:
  1、江西庐山谷帘泉,陆羽评定。
  2、江苏镇江中冷泉,即古长江南零水。
  3、北京玉泉,乾隆评定。
  4、山东济南趵突泉,乾隆评定。
  此外,由于茶的利用,在我国古代还产生了茶礼,作为男女结婚时的媒介,即男女定亲后,男方用茶给女方送聘礼,叫做“下茶”;女方接受聘礼,叫做“受茶”。茶礼以后,还有茶话,即一边饮茶,一边清谈,后演变为茶话会。
  酒的历史比茶还早。从考古发掘知道,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已经有酒,传说中的仪狄和杜康是造酒的始祖。
  从酒本身的发展来看,最早产生的酒应当是果酒,因为野果子一般含有糖份,其皮又附有天然酵母,可以自然发酵酿酒。后来发展到用谷物酿酒。到先秦时代,已经发明了曲酒。
  酒在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功能,主要是用于祭祀和饮酒为乐两项。两种的实质都是享乐,只不过祭祀用于神,饮酒用于人。
  古人饮酒,度数一般不高,远不像现在的“二锅头”和“茅台酒”那么厉害,否则,李白也不可能“一日须饮三百杯”,武松也不会一口气喝十八碗。
  烹调,或者叫烹饪,是中国饮食文化中最突出的一种。这不但因为烹调是一种艺术,而且因为吃的方式也大有讲究。在中国的习俗中,不论婚丧嫁娶、走亲访友,总是以吃作为重要内容和活动高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  中国的烹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烹调”二字就体现了这个发展过程。“烹”字下边从火,意思是把生的东西煮熟。但这还只是较初步的阶段,又“烹”又“调”,才是高阶段的文化。所谓“调”,就是在烹的同时或基础上调剂它的味道,也就是用各种调料、各种方法和技巧,把食物调制得精美好吃。
七仙女的故事
  据考古证实,中国人远在北京猿人阶段就用火烧熟食吃了,这恐怕就是最早的“烹”了。烹调发展的自身规律,是人要不断满足自己的口味,但是,也必须具备相应的社会经济条件。所以在社会经济发达的王朝,烹调技法也较为发达。
  明清两代是封建社会的晚期,在烹调方面积累了以前的经验,其中以清代文学家袁枚的《随园食单》最有代表性,它不但记载了从明代到清初流行的食品326种,而且对烹调技艺提出了许多高明的见解。据研究,一桌“满汉全席”多时有菜点182种,少时也有64种。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与发展,按照各地饮食习惯和食物条件,形成各地不同的风味,即不同的菜系。通常说“八大菜系”:鲁(山东菜)、川(四川菜)、粤(广东菜)、闽(福建菜)、苏(江苏菜)、浙(浙江菜)、皖(安徽菜)、湘(湖南菜)。也可以分为四大菜系:鲁、川、淮、粤。
二、民族节日汽车电瓶没电了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上形成的传统节日多达数百个。许多重大节日,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习俗。我国的民族节日,特别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宗教无关。它的产生与演变,跟远古农业生产、祖先崇拜和原始禁忌有密切关系。【2
  总之,西方节日重“神”,它所体现的是人与神的关系;中国节日重“人”,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人与事的关系。
  (一)春节,是我国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汉武帝时确定以夏历纪年,定正月为 岁首,十二月为年终。于是,作为年节的正月初一被确定下来,围绕年节的各种活动于除夕开始进行,逐渐形成节日风俗。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洁祀祖祢”,包括拜天地、祭祖宗及家人亲友间的拜年活动,主要表达人们对天地养育之恩的谢意,对祖先的怀念和尊敬,对乡亲邻里的祝贺,是中华民族重视伦理人情的体现,也是宗法观念在人们心理上的反映。二是“进酒降神”,如放爆竹、贴春联。
  (二)灯节,即正月十五放花灯,古称“上元节”,或称“元宵节”,跟天地崇拜有一定的关系。汉明帝为弘扬佛法,曾下令正月十五日夜在宫廷寺院燃灯礼佛,到唐代以后十分盛行,到正月十五日夜,士族庶民,家家挂灯,灯会辉煌,昼夜通明。【3
英文大写数字  (三)三月三,即由古“上巳节”演变而来。这一天,男女老少到郊外水边嬉戏,以消除灾难,春秋时郑国已经有这种风俗。王羲之《兰亭序》,就是这一活动的真实记录。
  (四)清明节,与古时“寒食节”相合而成。时间在公历45号前后。杜牧的《清明》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写的是行人在雨天见清明扫墓情景引起的淡淡哀愁。清明除扫墓之外,人们还喜欢到郊外踏青,实际即是今天的春游,这一活动在唐代
已盛。【4
  (五)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相传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一般的活动是划龙舟、吃粽子。【5
  (六)乞巧节,即七月七日,古代又称“七夕”。这一节日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从节日形成的内容和风俗来看,它是我国特有的爱情节。白居易的《长恨歌》云:“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正是这些记载和文学作品,使七夕节充满浓郁的爱情彩。
  (七)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与春节、端午合称三大传统节日。从实质上说,中秋节是庆贺丰收的农事节日。表达人们“花好月圆、人寿年丰”的美好愿望。在祭月的同时也产生了赏月的风俗。中秋节至迟在唐代已经形成。中秋节最明显的风俗就是吃月饼。这一风俗在唐代已有,明清以来特别兴盛。【6
  (八)重阳节,即农历九月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的代表,二九相遇,故名“重阳节”。重阳登高活动至迟产生于东汉,魏晋南北朝之际已经流行开来。究其原意,也有避凶驱恶的
主旨在内。后世的重阳风俗主要就是登高饮酒以避不详。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得正是这种感情。【7水温空调
  (九)腊八节,即农历十二月初八,这是受佛教影响而形成的一个节日。 据周密《武林旧事· 卷三》载: “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 谓之腊八粥。”
    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每到这一天, 僧集会, 诵经演法, 用香谷及各类果实作粥供佛, 以资纪念。
  三、其它崇尚和禁忌
  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条件下生成的民俗文化,往往还包括其他许多的迷信、崇尚和禁忌,比如中国的传统方位喜欢正南而不喜欢正北;传统颜喜欢黄和红而不喜欢黑和白。
  (一)十二生肖,也称十二属相,指用来计算年岁的十二种动物。先秦时代已有十二生肖。
芹菜的功效与作用禁忌东汉王充的《论衡》里记载了十二生肖的名称。到魏晋南北朝时代,人们已普遍使用十二生肖。
  (二)数字迷信。 比如 “一”,它的含义不仅仅是一个,而且还表示完全、全部、统一、专一、一样等。在道家哲学里,它还代表“道”以及由“道”派生出来的混沌之气。
    数字在中国文化中并不简单。它们的产生和运用,应当说跟古人对天地万物的观察认识密切相关;数字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识很可能是古人哲学思维的表现和发展。“三”的运用奥妙无穷,甚至带有某些神秘意味。以政治结构而言,古代天子以下所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称为“三公”:司马、司徒、司空。录取的人员又分为“三甲”,头甲之中只取状元、榜眼、探花三名。在伦理道德方面,以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为“三纲”。孟母教育儿子要“三迁”,刘备请孔明出山要“三顾”,梁山好汉攻打祝家庄要“三打”,就连唐伯虎点秋香也要“三笑”。“三”的本意就是代表天、地、人,即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在历史的进程中,人们还逐渐认识到:时间有昔、今、未之分,似乎有三者就能代表全部。“三”因此隐含完全、完美的意思在内,并且积淀为中国人的潜意识,在生活中不自觉地用“三”来总结事物,指导行动。其余如四、五、九,也很特殊。
  (三)方向与颜迷信。中国自古以南向和东向为尊,以黄和红为贵,贬低北向和西向,轻贱黑和白,甚至视白和西向为不吉。
  可以认为,以南向、东向为尊和红为贵;源于古代的日神崇拜;以黄为尊,则源于古代的地神崇拜。太阳从东方升起,至中午而处于正南,颜是火红的。
  (四)避讳之俗。避讳是为了表示对封建君主和尊者的敬畏,必须避免直接地说出他们的名字而采用的别的方式加以表达。它是封建宗法制度额产物,又是家天下和尊祖敬宗的体现。它起源于西周,完备于秦汉,盛行于唐宋。
    讳有“家讳”和“国讳”两种。“国讳”是统治者运用国家权力强令臣民们为之避讳;“家讳”是封建士大夫们为其尊者自行避讳。统而观之,历代避讳方法有三种:改字法、空字法、缺笔法。【8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