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背景
1903年,京师大学堂开设文、法、经、农、工、商、医、格致等八科,“文”科内含中国语言文学。
1910年3月31日,京师大学堂成立“中国文学门”。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设置文、理、法三科十四系,“文”科里包含了中国语言文学系,这可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开端。 
20世纪2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院校均开设了“文”科或文学
院,并设置了中国语言文学系,且有将其简称为“中文系”的说法。新中国成立后,均统一称为“中文系”,此时为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蓬勃发展的时期。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大学相继停止招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也随之停止。1973年,开始推行工农兵大学生制度,大学教育及其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才逐步恢复。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中国高等院校逐步进入发展的正常轨道,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步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1986年,在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及毕业生使用方向介绍》中,设置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属文史类专业。 
1989年,在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编辑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与专业简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专业代码为社科0101,为社会科学本科专业。
1993年,教委高等教育司编写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代码变更为050101,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为文学门类专业。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将原汉语言文学、中国文学、汉语言文学教育、汉语言教育专业合并为汉语言文学专业。
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202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文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50101,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教育教学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字基础和较高的文学修养,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学感悟能力、文献典籍阅读能力、审美鉴评能力和运用母语进行书面、口语表达的能力;掌握1门以上外语,有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能力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够以专业优势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所长;可继续攻读研究生,也可在行政机关以及文化教育、传媒机构、对外交流等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作。
在制定、修订具体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时,应处理好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既考虑到基础
学科的特点,又关注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注意创业就业的导向,建立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的新机制。
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综合教育课程三部分构成。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体育、实践训练。专业教育课程包括该学科基础性课程、相关专业的专业性课程以及专业实习实践。综合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活动、文体活动以及其他自选活动。
专业知识覆盖范围包括:中国语言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文学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理论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以及相关知识领域,如外国文学。 
核心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中国通史、中国思想史、中华文化典籍导读等。
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等。
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大学写作。
专业(选修)课程: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层次、教育目标及学科条件自主设置。以下仅为举例:汉语史、文字学、音韵学、语法学、训诂学、方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文艺美学、西方文论、比较文学原理、古代文学文献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经典文本选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台港文学、海外华文文学、民间文学、戏剧文学、影视文学、创意写作等。 
文史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