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开始放假的清明节,是⼀个融合上巳节、寒⾷节内涵的传统节⽇
清明是唯⼀⼀个被设为节⽇的节⽓,是融合了上巳节、寒⾷节等传统节⽇的内涵,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演变才逐渐形成的。
【以祈福、去灾、求⼦为主要内容的上巳节】
上巳是指三⽉的第⼀个巳⽇,巳代表着福祉、去除不详、⼦嗣等多重美好含义。
上巳祈福活动从春秋时期就开始,每到三⽉上巳⽇,⼈们聚集在⽔边,进⾏招魂续魂等⼀些祭祀活动,还可以⽤⾹熏草药在⽔边沐浴。
《论语》当中“暮春者,春服即成,冠者五六⼈,童⼦六七⼈,浴乎沂,风呼舞雩,咏⽽归”,说的就是春秋时期三⽉上巳⽇的民间风俗,春暖花开的⼤好时节,在⽔边洗去⼀冬的积垢,也消除了晦⽓和灾难;
三⽉上巳⽇求⼦嗣的,会在⽔中放⼊⼤枣和鸡蛋,称为“临⽔浮卵”。鸡蛋不⽤说了,枣⼦是⼀种繁殖能⼒强、易成活、种植区域⼴泛的植物,是古代⾷物来源之⼀,同样代表古⼈追求多⼦多福的⼼理。后来这个习俗演变为曲⽔流觞,成为⽂⼈雅⼠的娱乐活动。
(曲⽔流觞)
汉代开始,三⽉上巳⽇庆祝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包括宴会、郊游踏青等内容;到了魏晋时期已经固定三⽉初三为上巳节,逐渐从⼀个带有⼀定宗教祭祀性质的活动转变为娱乐和⽂化为主的众性节⽇。
三⽉初三春暖花开,经历了⼀个冬天严寒的⼈们,需要在这个时候离开家门感受春的⽓息。于是,三⽉初三成为⽂⼈聚会的最佳时间之⼀,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聚会——东晋兰亭集会就是在三⽉初三举⾏,王羲之留下了千古佳作《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唐代的三⽉初三⽂⼈们也在曲江池畔聚会,并逐渐成为庆祝科举考试的活动,
新科进⼠们在⼀起游宴曲江,然后赴⼤雁塔登⾼,在塔壁上题诗留念,形成了系列节⽬。唐诗当中还有⼤量以三⽉三、上巳为题⽬的应制诗,就是皇帝宴会要求参加者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这些⽂⼈的⼀种荣誉。美术字库
宋代开始三⽉初三的⽂化氛围逐渐淡薄,到了南宋更甚,已经没有什么有名⽓的⽂⼈聚会记载了,更不⽤说之后的元明清了。并且宋代以后三⽉三上巳节逐渐为寒⾷和清明取代,其原始的祭祀祈福意义融⼊清明节,成为⼀个消失了的节⽇,现在只能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还能到三⽉三的影⼦。
【以⾃然崇拜、纪念先⼈为主要内容的寒⾷节】
寒⾷节是指的冬⾄后⼀百零五天,最早的起源专家们也没有定论,⽐较普通的看法是起源于周朝时期的禁⽕制度。
禁⽕制度是为了根据时节不同更换新⽕,“四时变⽕,以救时疫”。这个说法在典籍中有记载,但最早是谁提出来的⽆从考证,我个⼈分析是上古时期负责祭祀的⼈与取⽕的⼈应该是⼀个体,为了体现他们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就为这个⾏为增加了这种内涵。现代⼈知道新⽕、旧⽕没区别,但直到魏晋南北朝还⼀直有⼈认为⽕种保存时间长了也会变质,四时变⽕成为皇帝和⼤户⼈家专有的习俗。
皇帝会在宫中钻⽊取⽕,并作为⼀种赏赐分发给⼤⾂和皇室成员,“⽇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五侯家”就是这种情形的写照。⾄于普通百姓,就只能⾃⼰钻⽊取⽕了。
到了东汉,在北⽅地区寒⾷节中⼜增加了纪念春秋时期介⼦推的内涵,⼀般是禁⽕寒⾷三⽇(⼭西介⼦推的故乡禁⽕寒⾷⼀⽉)。由于这种习俗对⼈⾝体有害,“⽼少不堪,岁多死者”,因此从魏晋到南北朝,朝廷是禁⽌这种⾏为的;
到了唐代,官⽅规定寒⾷当⽇加上前后各⼀⽇为寒⾷节,⽽且寒⾷节的最后⼀天往往是清明,两个节⽇连在⼀起,就⼜多了⼀些到先⼈墓地祭扫、烧纸钱的活动。
就如现代⼈把所有的节⽇都变成⼤采购⼀样,思想活跃的唐⼈能够把任何节⽇都变成娱乐性节⽇,唐代的寒⾷节⼜增加了植
月季花的作文
树、踏青、郊游宴乐的内容,秋千、蹴鞠、⽃鸡等娱乐活动也很受欢迎。
满月飞明镜
盛唐开元末期,唐⽞宗曾对寒⾷节给先⼈扫墓加上宴游的⾏为表⽰不满,下诏书禁⽌这种⾏为,但明
显没有取得效果。当时是盛唐顶峰,民间已经形成的风⽓想靠⾏政命令⼿段去禁⽌太困难了。
到了中唐德宗时期,规定寒⾷清明合⼆为⼀,寒⾷节当天及前后各三天为寒⾷清明假期,是中晚唐冬⾄、元⽇(春节)、寒⾷清明三个七天黄⾦周长假之⼀,也成为了后世清明节的雏形。
宋朝时期,寒⾷清明节仍然是与冬⾄、元⽇并列的三⼤节⽇之⼀,开始只是北⽅地区流⾏,后来南宋时期把这种风俗带到了江南,成为全国性的节⽇。除了三天禁⽕寒⾷和扫墓之外,郊游踏青宴乐的风⽓更加浓厚,毕竟七天假期,有⼀天陪伴先⼈就差不多了,剩下的六天可以⾃由休息和玩乐。
成功是什么寒⾷节禁⽕习俗⼀直保留到南宋,后来逐渐取消,估计是实在没有必要或者是因为在南⽅缺乏基础。(也有说法是元代官⽅禁⽌禁⽕,才造成了寒⾷节禁⽕习俗的取消。)
【农时节⽓转变成为节⽇的清明节,融合了上巳、寒⾷的内涵】
清明原来只是⼀个与农事有关的节⽓,是寒⾷节之后⼀天或者两天。
清明之后天⽓回暖、⾬⽔增多,“万物⽣长此时,皆清洁⽽明净”,正是开始春耕播种的好时节,这种与粮⾷⽣产有关的节⽓⼀直受到官⽅、民间的重视。
ppt转换成word软件但正因为此,唐代以前的清明只是⼀个节⽓,并没有加⼊节⽇的概念。从唐代开始,融合了时间接近的上巳节、寒⾷节,各种传统习俗得到了统⼀,节⽇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娱乐化,相当于清明节把上巳节、寒⾷节都包含在内了。0岁宝宝早教
清明节有个明显的习俗是门前插柳,“插遍门前杨柳,⼜是清明时候”,这是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兴起的习俗,到了宋代最为盛⾏,⼤户⼈家有的把⾯点做成燕⼦形状挂在柳枝上,民间谚语说“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清明上河图》就是北宋东京汴梁清明节时的繁华、热闹场景。估计是场景限制,图中只表现了娱乐繁华的⼀⾯,清明节祭扫先⼈坟墓的内容在图中并未体现,⽽⽔边沐浴等上巳节的传统逐渐消失,更是没有必要在图中体现了。
总之,上巳、寒⾷、清明都是历史悠久的中国古代民俗节⽇,其中上巳、寒⾷带有祭祀类性质,清明更多的是代表着农时。随着历史的发展,三个时间相近的节⽇逐渐融合,并演变成祭祖扫墓、踏青郊
游的统⼀内涵,名称也最后统⼀为清明节,范围也从北到南扩展到整个中原,这才有了我们现代的清明节。
⽤数学和⼯程的思维⽅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