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各个民族的节日习俗提升领导力
生存日记三月三各民族节日习俗
壮族:吃五糯米饭.赶歌圩,搭歌棚.祭祖、扫墓、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
汉族:吃地(荠)菜煮鸡蛋,祭祀、男女相会、河畔嬉戏、插柳赏花等.民间还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及开歌会等活动.主要流行在台湾、福建等地.
侗族:吃黄糯米饭,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亦称“花炮节”.
瑶族:称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然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畲族:吃乌米饭.祭祀祖先、集会对歌.篝火会、赶舞场,火把舞、灵刀舞、竹竿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还有问凳、操石磉、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民间竞技.庄山
黎族:称之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之为“谈爱日”.
土家族:情人节.这一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
布依族:杀猪祭社神、山神,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
“三月三”节日习俗.
广西三月三的起源和由来
农历三月初三,又称“上巳节”。春秋时期就已在流行。
■《论语》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大约写的就是当时的情形。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晋以后,上巳节定为三月三,后代沿袭。“上巳”在汉代定为节日。
■《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ji,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n,病),为大絜”。
祓除也叫祓禊,即去水边沐浴。“上巳节”正处于季节交换,阴气还没有完全褪去,人容易患病,去水边沐浴可以祛除病痛和灾祸,并祈求福祉降临。
魏晋时代,“上巳节”除了要祓禊之外,还演变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的日子,这成为“上巳节”另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更像是一种游戏,玩法是大家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放在流水之上,任酒杯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不然就罚酒三杯。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活动是王羲之与其友在会稽举行兰亭之会,大家饮酒赋诗,论文赏景。王羲之挥
毫作序,乘兴而书,成就了书文俱佳、举世闻名、被后人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唐以后,“上巳节”的习俗逐渐淡出。
三月三“上巳节”是什么节,有什么特殊的习俗吗?
上巳节起源于汉代。传说汉代平源人徐肇在三月初连生两女,而在三日之内两女均夭折,人们认为一定是沾上了邪恶污秽的东西,于是争相到水边洗濯洗掉使人倒霉的邪恶的东西。
后来每年三月初三,人们便相约来到河流或者小溪旁边戏水洗涤,此外还有一种流觞曲水的玩法,将酒杯乘酒放在上游,让酒杯顺流而下,人们在下游取酒杯饮酒。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在这种活动上留下来的。
《荆楚岁时记》记载了人们流觞曲水的活动: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只欢。
唐代杜甫《丽人行》诗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记载了唐代才子佳人于上巳节戏水的盛况。
另一说为上巳节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普遍流行,在汉代以前,上巳节定在每年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定为三月初三,故又称三月三。
神秘世界历险记大电影《周礼?春宫?女巫》记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上巳的风俗最早可能起源于周朝。
2020年辽宁高考录取分数线
郑玄对它的注解曰:“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这是最早直接记录上巳的文献记载。
上巳节点风俗习惯有:
血常规28项详细解释1、祭祀高睹。高睹掌管嫁娶和生育的神。
2、祭祀真武大帝,真武大帝是道教大神。
3、祓禊、修禊或者沐浴,在河边把身体清洗干净,去除污秽邪恶的东西。
4、流觞曲水:就是前面到过的把酒杯乘酒放在水里顺流而下。
5、春游踏青:一大批青年男女在这个时候出游踏青,看到顺眼的就可以谈情说爱了,现在很多少数民族都有类似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