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有哪些礼仪习俗和禁忌_哈尼族的饮食习惯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历史悠久,远在唐代以前即在宁洱居住,有哈尼、豪尼、碧约、卡多、阿木自称。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哈尼族有哪些礼仪习俗和禁忌,供大家阅读参考。
哈尼族的习俗介绍
传统节日
六月年(苦扎扎):是哈尼族一个传统的农业生产的节日,节日期间杀牛(黄牛)祭祀,祭天神、土地神和祖先神。牛肉平均分配,集体安
排生活。五月、六月村里容易发生疾病,田间容易遭受虫害,因而清扫水井,夜晚点燃松明火把,照亮屋内,驱赶邪恶,火把插到田间路旁,送走瘟神。苦扎扎节日期间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
入党考察报告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活瑟瑟: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新年当天,每个寨子要共杀一口猪。猪无论大小,肉按户平均分配。
十月年: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过十月年,就是过新年。节期五、六天,多至半月。有条件的人家要杀猪、舂糯米粑粑。亲友互相拜访,有说亲的就趁这个节日请媒说亲,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探望。
禽流感传播途径嘎汤帕节:是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的主要节日,“嘎汤帕”是哈尼语,意为万物复苏或万象更新。过节的时间在每年的1月2日至4日,节日期间有展示哈尼族风情的文娱节目如长竹杆舞及荡秋千、射弩等比赛。
新米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卡多人的“新米节”。这天,卡多人要把收获的新谷舂成新米做成饭“尝新”,这被认为可以增强体质,同时,也表示庆祝“五谷”、“六豆”丰收。
母亲节:每逢农历二月第一个属牛日,是云南哈尼族支系卡多人的“母亲节”。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卡多母亲含辛茹苦,将儿子养大成人。儿子长大后反而打骂母亲,致使母亲羞愤投河自杀。后来这个年轻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悔恨之情,使把母亲去世这天定为纪念母亲的“母亲节”,一直沿袭至今,成为一种传统性的节日。
广州到云南老人节:为每年的农历腊月十五,在老人节这一天,哈尼族青年男女身着传统服饰,用独特的舞蹈和丰盛的酒宴为村寨中的老人庆祝节日。
婚俗住在红河边上的哈尼族支系叶车人的男女丰年往往以配对就宴的方式哈尼族婚俗选择恋人,一般在配对就宴前,男方在征得女方应诺后,由小伙子凑钱,请烹调师傅主厨,杀公鸡、煮肥肉、炒菜、打酒、泡糯米进行准备。夜里10点钟左右开宴,参加者约10—30人,围观者熙熙攘攘。届时灯火通明,桌上摆满各式菜肴。先将煮熟的大公鸡头朝上摆上餐桌,并把两个鸡睾丸和一只活螃蟹悬挂在鸡身上,由“伙子头”和“姑娘头”从首席坐起,其
余男女依次配对入坐,随后举杯祝酒对歌,尽兴方散。这时小伙子们用芭蕉叶包上糯米饭和菜送给姑娘们在回家的路上吃。如男女双方情意合,可相约下次会面的时间。当地人称这种求爱方式为“阿巴多”,为农闲时举行。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社交,谈情说爱。结婚要征得父母同意,不少地哈尼族婚俗区实行包办婚姻。墨江碧约人有“踩路”订婚的习惯,就是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后,由双方老人同走一段路,如果在路上没有遇到兔子、狼等野兽,就算订婚了。结婚后两三天,新媳妇就回娘家,一直到要栽秧时才回夫家。红河一带结婚第二天回门后即落夫家。哈尼族的婚姻制度为一夫一妻制,在西双版纳比较严格。一般认为多妻不符合哈尼人的习俗,弃妻再娶要受舆论的谴责,还得给前妻及其舅家送礼赔不是,婚后多年不育男孩而娶妾则被允许。
哈尼族的礼仪及禁忌
1.日常主活中的礼仪及禁忌
哈尼人家的住房,一般正房中间有一大间为堂屋。在版纳地区,堂屋东面一间为家长的卧室,卧室内设有祭祖处,外人不能擅自入内。火塘是哈尼族家庭的核心,火塘上的锅庄石或三脚架,切记不能用脚踩踏,不能向火塘内吐口水,不能用脚扒火塘内的柴头,也不能
狼杀从火塘上跨过。哈尼族人家的门槛忌站、忌坐、忌讳用刀砍。未婚女青年和寡妇忌讳在寨内生育。
哈尼族热情好客,家中来了客人,主人总是把自制的烟丝装到烟嘴里,把烟筒奉到客人面前。客人如果不抽烟,应该非常有礼貌地加以谢绝。尊老敬老、礼貌待客是哈尼族的传统礼仪。路遇老人要亲切地称呼“阿波、阿匹”(爷爷、奶奶),并主动让到路边,让老人先走。在屋内看见老人进来,要主动让座。给老人递烟、递酒、递茶要双手捧上,躬身示礼。给老人递烟筒要握住烟筒的下端。在老人面前不能跷二郎腿,不吹口哨,不高谈阔论。走路不能从老人面前走过,要从老人身后绕过。杀鸡时,鸡头、鸡肝等要敬奉给老人。当然,当家里有客人时,为了表示对客人的敬重,主人常把鸡头夹给客人。这时客人应双手接过鸡头,然后把它转敬给在座的老人或年长者。在参加哈尼族的祭把活动会餐或到哈尼族家里做客就餐时,先要等老人说几句祝福的话,等老人吃了第一口食物后,才可以动筷。与哈尼族朋友在饭桌上饮酒时,要注意敬酒的顺序:首先从年纪最长者开始,沿逆时针方向逐个斟酒,最后向年纪最长者的杯里再斟上一点,表示大家团团圆圆。每一轮斟酒都应如此,哪怕是象征性地斟几滴。
2.节日与祭祀活动中的礼仪及禁忌
培训心得范文
哈尼族以十月为岁首,所以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要过“十月年”。节日期间,各家各户杀猪杀鸡、舂糯米粑等,祭祖天地、祖先。“二月节”是哈尼族另一个较隆重的节日,一般三年一小祭,12年为一大祭,于每年二月第一个属龙日开始,为期3天。节日期间村寨集体杀猪祭祖龙树林、寨门神、水井神等,同时全村男女老幼欢天喜地打扫街心和房前屋后、掏洗水池、收拾房屋、净身换衣,由宗教头人召集,摆长街宴。节期,要将涂有狗血的木刀、木棍悬挂于村口,以示谢绝外人进村。不慎而闯入者或寨中客人,必须等祭祖活动完毕,才能离开寨子。除此以外,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虎日,为哈尼族过“六月节”;农历七月第一个属虎日举行祭天仪式,外人和妇女不能参加;农历八月至九月的属龙日和属为哈尼族的“新米节”。新米节的新米必先祭祖,后喂狗,然后全家人才开始享用。
哈尼族崇拜多种神灵,视村寨附近的一片茂密的树林为寨神“昂玛吐”栖身之所,它保佑村寨人丁发达、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因而绝对禁止砍伐林中树木,禁止在林中放牧,一般也禁止妇女进入林区。每年早春时节,要举行全寨性的祭祖活动。祭祖寨神期间,未婚男子和妇女都不得参加。举行祭祖活动的当天,不能讲本民族语以外的其他民族的语言。允许进入神林区者,态度要庄严,不可嘻笑,绝对不能跨越立于寨神丛林前的寨神石和丛林精神病性倾向
中用来烹煮食物的锅庄石。祭祖树林神“普玛俄波”时,成年妇女不能进入这一神林区。哈尼族每个家族都有本家族的神树,外人不能触摸。哈尼族每个寨子的中央平缓处都有用石头垒砌的一个小塔,哈尼族称之为“落独”,为供祭龙树林时存放猪骨头、猪毛和吃剩的猪肉之用,也是宗教头人商量议事之地,任何人都不得破坏。哈尼族的葬礼隆重而悲伤。碰到哈尼族举办葬礼,可携带两瓶酒前往参加,但是必须严格遵守哈尼族的礼仪禁忌,禁止触动“波略”。此外在敬神。送鬼、丧葬祭祖时,妇女不能参加跳“棕扇舞”。
3.婚丧、生育中的礼仪及禁忌
哈尼族妇女生了小孩后,忌讳外人进人产妇家,要在门上悬挂红泡刺儿、野姜、笋叶剪成的人像和锯形木刀等物。见到这些东西,外人就不能进入产妇家了。如果因不知道而闯入者,主人会把婴儿抱出来,依次递到每一位客人的怀里。这时客人应轻轻地接过婴儿抱一下,然后留下一点钱物给孩子,以示祝贺。如小孩生下后多病、瘦弱而发育缓慢,父母就要为孩子更换名字。更名仪式可以在家举行,也可以到外面溪流桥边举行。先象征性地修修桥,补补路,杀一只大红公鸡,等待第一位过往的行人来为孩子取名。有幸遇到哈尼族人家请你为孩子取名,据说是彼此的福气所在,应接过孩子,给孩子取一个吉祥的名字,
做孩子的干爹、干妈,与孩子的父母结成亲家,留下一点钱物给孩子做纪念。在哈尼族地区有个干儿子、干女儿,也是件喜事,以后要尽可能地与孩子及其父母保持联系。
哈尼族以舅舅为最大,认为“舅舅不大,外甥不长”。“认舅舅”是每个新生儿必须履行的礼俗。认舅舅的那一天,一早起来,母亲就把婴儿的脸洗干净,穿戴一新,在孩子的脑门上点一指锅烟子,帽子上系一个大蒜和一枝红泡刺儿以避邪。然后背着婴儿,肩挎装有炒黄豆、熟鸡蛋和糯米饭的筒帕“罗别”,手持一把白伞、一把锯镰,前往舅舅家。路上遇见迎面而来的人,不分民族和男女,母亲都要满面笑容地抓一把香喷喷的炒黄豆递上来。如果你在哈尼族地区旅行时遇到这样的情形,最好不要拒绝,要接过炒黄豆,说上几句祝福的话。
哈尼族的饮食习惯
哈尼族日食两餐,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喜食干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草果一起熬粥,爱吃糯米粑粑,用芭蕉叶包着与腌肉一起吃。
哈尼族极爱吃肉,猪、牛、羊、鸡、鸭,大块朵颐,大碗喝酒才是主人待客之礼,客从主意之道,大家聚集一堂,尽欢而散。村里有人家杀猪宰鸡或做了什么可口的食物,各户男女长者都被邀去共食,而且把肝脏等最鲜嫩可口的部位俸敬给老者享用。
哈尼人把吃鲜剩余的猪肉、牛肉制成别具风味的火熏腊肉和干巴,常年储备以待客。
哈尼族喜饮酒,酒节特多。如祭母节、老人节、黄饭节、命名节,祭龙节、认舅节等。逢节便有美酒。最有趣的是"阿巴多"酒与歌的恋爱宴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