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礼仪服饰与古代彩观论坛文集(十六)
第一届中国国际华服设计大赛在各级领导、各位专家、老师和朋友们的关心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中国的华服文化、华服产业、中国文化走向海外做了一定的贡献。大赛期间,定义了“华服”,发布了华服流行趋势,举办了以“中华传统礼仪服饰与古代彩观“为主题的论坛。从8月2日起开始将陆续刊登其中学术专家的文章,敬请朋友们关注。(按顺序刊登)
中国传统彩理论基础
痰多怎么办及其对服饰的影响
杨长远 潘  梅
【摘要】中国传统彩观念,是中国古人根据天玄地黄之相以及大自然季节变换彩受启发产生的,并引入相生相克的“五行”哲学,演变为青赤黄白黑的五观,在此基础上,来建立社会的服饰制度,确定了社会各阶层的服饰彩,尽管各历史时期略有变化,但这种观念和制度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末期,直至影响到今天中国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
关于中国传统彩理论基础,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如何影响到中国传统服饰的,明末清初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彰施》中说:霄汉之间云霞异,阎浮之内花叶殊形,天垂象而圣人则之,以五彩彰施于五,有虞氏岂无所用心哉?飞禽众而凤则丹,走兽盈而麟则碧,夫林林青衣,望阙而拜黄朱也,其义亦犹是矣。君子曰:甘受和,白受彩。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而使殊颜异得以尚焉。谓造物而不劳心者,吾不信也”文艺晚会节目
先解释一下这段文字,“阎浮”,是从印度古梵语中借用过来指中华及东方诸国的,引申为大地。《辞源》:“【阎浮提】梵语,即南赡部洲。或译赡部洲、剡浮洲、谵浮训、澹部洲。阎浮,树名。提即'提鞞波’之略,义译为洲”。
霸气的签名“天垂象而圣人则之”,就是上天造化显示呈现出各种形象和颜,聪明睿智的人,能够模仿效法大自然呈现的各种形。
“有虞氏”就是舜帝。《尚书·益稷》中记他召见大禹时说:“予欲宣力于四方,汝为……以五彩彰施于五作服,汝明”。
“飞禽众而凤则丹,走兽盈而麟则碧”。凤凰和麒麟本来是禽兽中的出类拔翠者,这里指上流社会。
“夫林林青衣望阙而拜黄朱也,其义亦犹是矣”。林林青衣,指平民百姓,因为平民百姓的服饰多为青。阙,指帝后宫室,望,是指仰望,瞻望,拜指崇拜、瞻拜,黄朱,指高贵的黄和红。也就是说下层社会在服饰上要服从和崇敬上层社会,不能混淆彼此界限,更不得僭越。
宋应星的这段话,显然是儒家君臣父子夫妇等级观念和礼乐制度的反映,中国几千年来的奴隶社会、皇权帝制社会就是靠这种思想和制度来维持的。它为我们提供了对于中国古代在彩观念上的三点启发:一是天地自然之,是中国上层社会特别是天子皇帝服饰彩的效仿对象。二是古人认为青赤黄白黑是正。并分别与五行、五方、五时相匹配,木—春天—东方—青,火—夏天—南方—赤,土—长夏—中心—黄,金—秋天—西方—白,水—冬天—北方—黑;三是确立了社会不同角的服等级观念。彩艳丽的凤凰和纹饰美观的麒麟,代表上层社会人士的服饰,而青衣则代表广大下层社会民众的着装。
中国古代服饰彩制度的建立,基本上是基于上面三种观念。下面从具体情况来看,这三种观念是如果影响到中国传统服饰彩的。
法天象地而产生的古代帝王玄衣纁裳
什么是玄纁?《辞源》是这样说玄的:“天青。黑深而玄浅。泛指黑。”纁:“浅红。”根据这种解释,玄就是黑,纁就是浅红。据古代文献记载,天子皇帝的冠、上衣为黑,下裳为浅红,有时也称绛。如清代孙楷《秦会要·舆服·天子冠服》说:“秦除六冕之制,唯为玄衣绛裳,一具而已。……始皇二十六年,衣服上黑”。也就是说黑是代表天的颜,浅红后来改为黄,是代表地的颜。而且古人认为,青、赤、黄、白、黑为正,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中国古人不直接用黑黄而要用玄纁二字呢?要了解这一点,先要看看古人对玄纁二字的解释。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玄字的解释为:“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负有理数
显然,这种解释带有浓厚的哲学意味。中国古人看颜或其他事物,往往都是从哲学或伦理学出发的。由一个自然物中引申出无限广泛的社会意义。比如玄,正因为它是幽远的,就延伸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妙无极,玄远、幽渺、幽暗、幽深、幽迥、幽默、幽敻、幽幽等等一系列词汇。由这些词汇上,人们的心理上可以联想到神秘、无限、辽阔、永恒、长久、生发、延伸、扩展、上升、飞腾等等意象,这与《易经》中“生生不息”
叙事记叙文的哲学观念是一致。而黑字呢?它给人的印象是黑暗、深谷、黑洞、地狱、监牢、跌落、死亡、幽魂的意象。所以,用玄而不用黑,它反映了我国古人对天的敬意和借助天的伟力,来寄托自己对于生命的无限期待,也折射出中国古人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而“纁”则为浅绛,《仪礼·士冠礼》郑注:“纁裳,浅绛裳。凡染绛,一入谓之縓,再入谓之赪,三入谓之纁。”但为什么到唐代贾公彦又把浅绛的纁,说成是黄呢?他在《周礼疏》中说:“玄衣纁裳者,见《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盖取诸乾坤,乾为天,其玄。坤为地,其黄。但土无正位,讬于南方火,赤,赤与黄即是纁。故以纁为名也”。尽管他说出了“赤与黄即是纁”的特性,但他的主要根据还是《易·系辞》中“乾天坤地”和五属五行的说法。改用“赤与黄”来代替之前的“浅红”或“绛”。其实,上层社会用黄来代替“浅红”或“绛”,还是隋唐以来的事,在这之前,黄并不高贵。古人根据土克水的观念,特意用黄作为划船水手的衣服,称这些水手为“黄头郎”。帝王宫廷中不常用,只是到东汉张角兄弟闹起义,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他们衣黄。曹操封魏王,开始了帝王服黄的先例,但并未形成惯例。隋唐两代帝王正式确立皇室用黄,这可能与他们的鲜卑血统成分有关,北方民族自古就喜爱黄金,出土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文物,有不少金器,对这种明晃晃的彩的偏好,会长期地保持在他们的文化基因一代
中国家园一代地遗传下来。考古发现的史前到明清的北方民族文物已证实这一点。加上五行中黄属土地之,土居中央,正是天子皇帝之所,坐镇中央,统领四方,所以黄为贵,皇权帝制社会的后期,黄成了皇室的垄断之,下层百姓不能用,违者杀头,皇帝为了笼络人心,赏你一件黄马褂,表示皇恩浩荡,有的胆小还不敢穿,只是把它当圣物供起来。
中国历代帝王的衮服是玄衣纁裳,看历史文献是怎样记载的。史前的三皇五帝服饰,虽然后代文献及图画中有他们着袞冕的描述及表现,但那却是周代以来文人画师们想当然的编造,因为史前时期人们还没有这样的阶级分化和服饰技艺。夏商时期,帝王等上层社会的服饰,虽然文献有记载,如《诗经·商颂》中:“龙旂十乘”《玄鸟》;“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武王载旆”《长发》。出土文物也有表现,如三星堆遗址中青铜立人像所着服饰款式及纹饰,但没有彩方面的确切信息呈现。真正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帝王服饰的确切具体彩的是周代文献,《周礼注疏·卷七》中记:“司裘掌为大裘,以共(供)王祀天之服。注:郑司农云:大裘,黑羔裘,服以祀天。注释曰:先郑知大裘黑羔裘者,祭服皆玄上纁下”。
又,《周礼注疏·卷八》:“染人掌染丝帛,春暴练,夏纁玄,秋染夏,冬献功。汉·郑玄注:玄纁者,天地之,以为祭服”。
从以上文字可以知道,周代已设立有专为天子祭祀天地的黑大裘的机构,以及染练丝帛的人员。玄衣纁裳不仅是天子的服,而且也是士人的礼服。中国古代人生中有冠婚丧祭四大礼仪活动。人到成年,男要戴冠,女要插笄。都有一套仪式,男子冠礼仪式中,不仅主人(授冠者)要戴玄冠,(受冠者)也要易服,服玄冠,玄端。《仪礼·士冠礼》中,就记录古代士子冠礼仪式中人物的服装彩:授冠者“主人玄冠,朝服。緇带素韠。注:衣不言,衣与冠同也”“;受冠者“乃易服,服玄冠,玄端、爵鞸,奠挚见于君”。缁带,黑的腰带。玄端,是用黑布帛直裁缝制的礼服。
比较冠礼来,婚礼更为隆重,参加仪式的人物服饰特征也更为鲜明突出。《仪礼·士昏礼》中记载:“使者玄端至。”“纳徵,玄纁束帛、儷皮,如纳吉礼。”“主人爵弁,纁裳,缁袘。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女次,纯衣纁衻,立于房中,南面。”;“姆纚、笄、宵衣,在其右。”;“女从者毕袗玄,纚笄,被顈黼,在其后。”从这些记录来看,在婚礼中,使者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撮合人、中间人、媒人。新郎,新娘。送亲的保姆、姊妹等人的穿着,甚至礼品的包装,都要用象征天地的玄、纁二。
至于丧葬礼仪式中所用的颜,因其具有特殊的含义,在最后一节民俗中的彩中再说。
秦代进行了帝王衮服的改革,但仍坚持了玄衣、衣服上黑的颜。
汉袭秦制,仍保持了衣裳玄上纁下的特。汉代卫宏《汉官旧礼·补遗》记:“孝文帝时,博土七十余人,朝服,玄端,章甫冠”。《后汉书·舆服志下》记:“天子、三公、九卿、特进侯、侍祠侯,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纁下”。
魏晋两朝是中原当政,自然继承古代服饰制度不说,即便是各少数民族政权,也纷纷效仿古代华夏服饰制度,穿起玄衣纁裳,如后赵石虎,据晋人陆翙《鄴中记》记:“石虎正会于正殿,南面临轩,施流苏帐,皆窃拟礼制。整法服,冠通天,佩玉玺,玄衣纁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