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跨越了近九十年的中国新诗流派发展脉络。
20世纪20年代:
1.湖畔派——因该流派诗人多聚集在西子湖畔而得名,是中国新诗最早的一个流派。爱情,是湖畔派吟唱的主要内容。
代表诗人是冯雪峰、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等。代表作品:冯雪峰《伊在》《卖花少女》,汪静之《惠的风》《我是死寂的海水》,应修人《含苞》,潘漠华《离家》等。
2.新月派——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写作。
代表诗人是徐志摩、方令儒、朱湘、陈梦家、闻一多、林微音等。代表作品:徐志摩《沙扬娜拉》《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静夜》,朱湘《采莲曲》等。
3.象征派——早期现代诗歌的一个分支,更具有独立的象征主义特征。
代表诗人是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胡也频、蓬子等。代表作品:王独清《但丁墓旁》,李金发《弃妇》《我背负了……》《里昂的车中》,胡也频《旷野》,穆木天《落花》《烟雨中》等。
20世纪30年代:
4.现代派——这一流派的诗歌成就较大,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深远。他们的创作,在艺术形式方面以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为源头,移植的倾向比较明显。
代表诗人有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废名、徐迟、林庚、金克木、玲君、施蛰存、路易士等。代表作品:卞之琳《断章》,戴望舒《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何其芳《预言》《花环》,废名《十二月十九夜》等。
5.七月派——这一流派的诗人大多经历过人生的重大起落沉浮,深陷政治冤狱几十年,新时期得以“鲜花重放”,是跨越了三个时代的诗歌流派。
代表诗人有牛汉、艾青、罗洛、曾卓、绿原、鲁藜、彭燕郊、邹荻帆、胡风等。代表作品:牛汉《我的家》《半棵树》《华南虎》,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礁石》,邹荻帆《花与果实》《走向北方》,曾卓《栏杆与火》《悬崖边的树》,胡风《为祖国而歌》,绿原《惊蛰》,鲁藜《泥土》,彭燕郊《冬日》等。
20世纪40年代:
6.九叶派——顾名思义由九位诗人组成。
代表诗人有辛笛、陈敬容、郑敏、杜运燮、唐祈、穆旦、袁可嘉等。代表作品:陈敬容《珠和觅珠人》,
穆旦《赞美》《森林之魅》等。
此外,民主革命时期诗歌流派或诗还有早期写实派(冯至、冰心、刘半农、胡适等)、早期浪漫派(郭沫若、田汉等)、中国诗歌会(芦荻、王亚平、蒲风等)、晋察冀诗派(田间、陈辉等)等,这些流派影响不是很大,或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诗学主张。
20世纪50年代:
7.现实浪漫派——【新现实主义】这个命名有些牵强,也许源出于毛老人“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写作原则吧。从建国后到七十年代末期,遵循的是一条专制文学道路,即所谓的遵命文学或革命文学,文学主体地位退位给了政治或集团利益。在近三十年的历史跨度里,诗歌的调式惊人的统一。
代表诗人有郭小川、闻捷、贺敬之、张志民、田间、李瑛、李季、严辰等。代表作品: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贺敬之《桂林山水歌》,李瑛《酒肆》《鲁迅》,闻捷《苹果树下》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等。20世纪70年代:
8.朦胧诗派——新时期第一个也是最大、影响力最深远的诗歌流派,伴随着“三个崛起”理论,迅速登陆中国诗坛。它的崛起,终结了专制写作时代,开启了中国新诗的新纪元。包括后朦胧诗潮在内,朦胧诗派被称作第二个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诗歌的新生。
主要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杨炼、江河、梁小斌、王小妮、芒克、李钢、食指、多多、王家新、黑大春、傅天琳、车前子等。代表作品:北岛《回答》《一切》《宣告》《十年之间》《黄昏,丁家滩》,
舒婷《神女峰》《致橡树》《墙》,顾城《一代人》《远和近》《感觉》《弧线》《小巷》,梁小斌《雪白的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杨炼《诺日朗》《大雁塔》,江河《纪念碑》,食指《相信未来》,王小妮《印象》,王家新《潮汐》,车前子《我的雕像》,李钢《蓝水兵》等。
20世纪80年代:
9.第三代诗——继朦胧诗后出现的一个诗歌体,以颠覆朦胧诗、解构传统、解构崇高为理论基础,主张“诗到语言为止”。
代表诗人是于坚、韩东、杨克、周伦佑、杨黎、李亚伟、海男、欧阳江河等。代表作品:于坚《尚义街6号》《芸芸众生4·罗家生》,韩东《有关大雁塔》,杨克《在地面与天空之间》,李亚伟《中文系》,欧阳江河《蝴蝶》等。
20世纪90年代:
10.中间代诗——这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命名,收罗了部分六十后出生的诗人,没有相对成熟的流派主张,
但部分诗人的创作成就是可圈点的。
代表诗人有沈苇、汗漫、叶匡政、老刀、杨子、路也、李轻松、马永波、余怒、树才、格式、安琪、赵丽华等。代表作品:沈苇《新柔巴依》《黑的雪》,汗漫《水之书:守望黄河》,叶匡政《城市书》,老刀《关于父亲万伟明》,路也《江心洲》《牌坊街》《文史楼》,李轻松《母兽》《马》《鸦王》,马永波《电影院》等。
11.七十后诗——不用说,也是个年代概念。
代表诗人是刘春、孙磊、刘川、胡续冬、聂迪、魏克、李郁葱、梦亦非、黄金明、胡军军、远人等。代表作品(略)。
12.口语诗派——也称民间写作。口语写作消解了传统的经验行写作,给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鲜活的诗风,有些近乎原生状态。但无节制的口语泛滥,使一些诗写沦为口水或梦呓,破坏了良性的诗歌生态,诗坛对此毁誉不一。
代表诗人是伊沙、徐江、侯马、阿翔、秦巴子、鲁西西、马非、谢湘南、岩鹰、贾薇等。代表作品:伊莎《饿死诗人》《车过黄河》《结结巴巴》,徐江《猪泪》,侯马《金别针》《精神病院的花园》等。
13.知识分子写作——也称新学院诗派,与民间写作相对立,是世纪之交“盘峰论剑”的产物。主张诗歌的
人文结构、贵族化。
代表诗人是西川、臧棣、翟永明、肖开愚、欧阳江河、孙文波、张曙光、西渡、桑克、蒋浩等。代表作品:西川《在哈尔盖仰望星空》《夕光中的蝙蝠》,翟永明《独白》,欧阳江河《玻璃工厂》等。
相信未来诗歌14.八十后写作——同样是一个年代概念。是当下诗坛最活跃、最前卫的诗歌落。代表诗人有春树、三米深、郑小琼、吾桐树、唐不遇、水晶珠链、兰逸尘、远观、雪马、八零、莫小邪、苏瓷瓷、嘎代才让等。代表作品(略)。
15.第三条道路——这是一个无派之派,收拢了一批诗歌的散兵游勇,扯起旗号,旗下也有不少实力诗人。代表诗人有莫非、娜夜、卢卫平、十品、凸凹、谷禾、李南、谯达摩、林童等。代表作品(略)。
第三题答案:
1,描述性
所谓低诗潮,大致地说,指的是发生在互联网上以“崇低”为精神信念,以“居下”为写作立场,以“审丑”写作方向,以“反态”为话语方式,以“解构”为诗写旨趣,以“粗陋玩世主义”为创作方法并以狂欢性言说进行话语破坏和话语换场的一股另类化的诗写浪潮。
这表明垃圾写作是由下半身写作引发出来,又具有从肉体性转向社会性的明显特征。由此,必须注意垃圾写作的核心理念:“垃圾”、“崇低”与“审丑”。
“崇低”、“审丑”与“垃圾”这几个词,既突现了现时代特征以又极富生发性,于是成
为垃圾写作与低诗歌的理论原点。
1)创作方法:审丑观表现在创作方法上,形成特有的诗性风貌:粗陋玩世主义。粗陋玩世主义致力于表现平民阶层的生存经验与生命状态,它包含三个要素:低贱化、世俗化与肉体化。(具体论述参见本书《粗陋玩世主义》一文)
2)写作主体:垃圾诗人有意或恶意地使自身转化为另类乃至痞陋的形象——(参见本书《粗陋玩世主义》一文)
3)诗性形象:垃圾写作是时代社会生活的产物。物质的异化同样带来了思想的异化,表现在诗歌文本中,就出现了种种丑陋不堪的诗歌形象(参见本书《粗陋玩世主义》一文)。
“低诗歌”倡导“破坏带动建设”。
“低诗歌”原则:无禁区,无原则,无秩序,无终极;无知,无畏,极端,彻底,绝决!
“低诗歌”三阶段:低诗歌运动、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
在当今网络多元喧哗的诗歌写作中,从事“低诗歌运动”的,是这样一些诗人或写作体:凡属具有自由精神独立品格,以“崇低、向下”的“低性写作”姿态(这种姿态里往往隐藏着“崇高、向上”的诗性冲动),循着“审丑、崇低、向下、空白、形而下、解构、消解、反饰、体制外、边缘、去除中心、反权力话语、后政治、批判”的诗写路线,参与寻求“人”的终极解放的写诗者与爱诗者,都自然地成为“低诗歌运动”的一员。
“低诗歌运动”是一种状态,一种潮流,但又不是一般的状态与潮流,它汇聚的是所有从事“低性写作”的诗人、流派或团体。这些个人、集或流派越是充分地致力于它们的个性与集、流派特征的写作(如空房子主义写作、垃圾派写作、垃圾运动写作、反饰主义写作、中国权力话语写作、平民诗歌写作、体制外写作、新现实主义写作),
中国新诗的前沿主潮:低诗歌
21世纪之初,一场以“低诗歌”为特征的话语变革在中国网络上悄然兴起并以迅猛的势头发展起来。2004年3月29日《低诗歌》论坛宣布开坛,标志着“低诗歌”有了自觉的创造意识,为中国又一轮先锋诗歌的崛起明确标示了起点。发起人:龙俊、张嘉谚、花。
21世纪初,随着中国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崇低、解构、审丑、批判等类型的诗歌纷纷登陆网络,前沿诗歌思潮轮番表演,形式十分活跃,而且逐渐形成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前的低诗歌前沿思潮,我们及时而准确地将它命名了,称其为中国低诗潮潮,进而形成了一个低诗歌主潮。但这次诗歌主潮——低诗歌主潮——与上个世纪80年代朦胧诗主潮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与变化,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回归历史、回归现实、回归人性。当下诗歌回归历史的主要任务是回归1840年以来的历史,而当务之急是如何正确评价孙中山、、蒋介石、,分别还他们以历史的公正;诗歌回归现实的当务之急是关注民政、关注民权、关注民生;诗歌回归人性的当务之急是尊重人的天性,即:尊重人的食的天性与肯定自己、悦纳自己的天性。而主潮内各诗歌流派也很难一概而论,它们相互之间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法完全界定清楚。同时,低诗歌思潮在思维方式上突破了传统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出现了多元并存的思维方式。然而,总的思潮仍无一例外地都遵循崇低与反饰精神,全部成为了低诗歌的历史铺垫,反过来又全部被低诗歌主潮整合。
其一、低诗歌的四重铺垫。低诗歌主潮不是空中楼阁、空穴来风、无源之水,它是在汇集了所有具有崇低、解构、审丑、批判等类型诗歌的铺垫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在低诗歌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中国诗坛最主要有四大流派写作为其作出了杰出的历史性铺垫,他们分别是第三代诗歌写作、下半身诗歌写作、垃圾诗歌写作、反饰诗歌写作。第三代诗歌
写作的历史贡献是开创了崇低的艺术道路,它从感觉崇高真累开始到直觉反崇高,再到自觉崇低,经历
了一个逐渐嬗变的历史过程。下半身诗歌写作的历史贡献是开创了审丑与继续崇低的艺术道路,它把诗歌拉到了关注人性、尊重人性的“文学是人学”的轨道,改变了中国诗歌谈“性”变的传统思维模式。垃圾诗歌写作的历史贡献是继续崇低与审丑的艺术道路,使审丑与崇低得到巩固与彻底化。反饰诗歌写作的历史贡献是开创了批判与继续解构、审丑、崇低的艺术道路,它把诗歌推向了回归历史、回归现实、回归人性的历史进程,开始了诗性政治的历史新纪元。通过这些历史性的诗歌写作铺垫,最后,低诗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崇低与反饰为美学追求、以批判与解构为方式手段的诗歌主潮,进而突破崇低禁区、突破审丑禁区、突破性禁区、突破政治禁区,形成了我们这个时期和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的诗歌主潮。
其二、低诗歌的主潮整合。实际上,低诗歌就是对第三代诗歌、下半身诗歌、垃圾诗歌、反饰诗歌等所有具有崇低与反饰思想与精神诗歌的一次诗歌主潮整合。换而言之,低诗歌就是对第三代诗歌、下半身诗歌、垃圾诗歌、反饰诗歌等所有具有崇低与反饰思想与精神诗歌的总结、概括、定位,净化、沉淀、升华,继承、发扬、发展,发展成为我们这个时期和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诗歌的集大成者。它避免与屏弃了其阵营里下半身诗歌的淫秽、放荡,垃圾诗歌的邪恶、污秽与肮脏,做到“好而不淫、怨诽而不乱”,“微婉显晦、尽而不污”,突破性禁区,但有节制而不至于堕落为淫秽、放荡;,突破政治禁区,批判政治,但有限度而不至于破坏民族利益;追求崇低与审丑,但有道德底线而不至于邪恶、污秽与肮脏,正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诗经》评价的那样:“《国风》好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所不同之处在于“乱”字的意思,已非犯上作乱之意。)《左传·成公十四年》载:“《春秋》之称,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最后,低诗歌在完成崇低对崇高解构的历史使命后,还要将崇低一起反掉,这个“反”非正反之“反”,而是哲学意义上之“反”,是崇低的扬弃,然后进入低诗歌的更高阶段——反饰主义时代阶段,简称:反饰时代。在低诗歌的反饰时代里,诗歌将遵循“四项基本原则”,即:建构与解构相协调、审美与审丑相协调、歌颂与批判相协调、崇高与崇低相协调,彻底完成低诗歌的历史使命。
2、自己观点:
“低诗歌”成为中国先锋诗歌历史走势的最新表现,是这个垃圾时代的合理产物,也是我们生存其间的社会现实虚假盛行的必然反映。当“假大空”成为一个社会的常态,作为社会意识敏锐的神经,先锋诗歌应世而起,负起了审伪(审假)、审丑与审恶的批判性使命;诗人们不约而同地“引体向下”,回到广袤大地、走向底层社会。这种以“人本思想”为基础的低诗歌写作,如同巨人安泰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势必从根基上汲取最深厚的力量。
网络诗歌的优势在于:
一是自由抒写的开放性。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这个自由、平等、开放的平台上展示自己,享受网络所带来的灵魂自由舒展的快感。而且,网络诗人的写作更多的是基于一种生命力的驱使,一种自我实现的渴望,一种倾诉与倾听的率性而为,充盈着一种自由的精神,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更为独立的品格。三是即
写即发的便捷性。网络诗歌的快捷性、即时性是纸质诗歌无法比拟的。一首诗完成后马上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得以发表,而减少了诸多门槛,从而使更多的写作人参与到诗歌活动中,这是以往印刷品纸制出版刊物无法取代的。
网络诗歌的缺点:
1.诗歌交流娱乐化 2 创作过程随意化。由于发言和投稿几乎不受人为的控制,在线性、即兴式、垃圾性、随意性的文字废物就在网络生产线上大批量的生成。网络是作者的匿名化和狂欢化的广场写作,在随意性的虚拟和类像空间,作者可以用各种新奇的网名、绰号写作、灌水和批评,甚至谩骂和恶毒的人身攻击。因此,在诗歌繁荣的背后,还隐藏着一大批缺乏文学修养和语言锤炼的写手,充分利用网络论坛的快捷性,制造出大量的“口水诗歌”、“随
机诗歌”、“快餐诗歌”、“泡沫诗歌”,这些浮光掠影式的作品缺乏起码的生命体验和语言想像力,也降低了诗歌写作的标准,导致了“无难度写作”现象的肆意泛滥。 3.三是创作心态浮躁化。商业社会的浮躁、功利心态使然。由于网络论坛流量大、新人多,故此,网络诗人为应得所谓“知名度”和“影响力”,就唯有以不断写诗和贴诗来提高“出镜率”以引起关注,这就造成了网络诗歌快餐、粗糙、浅薄的现象。 4.语言呈现粗鄙化。网络成全了诗,也玷污了诗。“”和“下半身写作”的泛滥成灾,还有粗劣、粗俗、粗陋、粗糙、粗疏等等都是文坛粗鄙化的表现。 5. •五是文本阅读表面化。大多读者已经习惯于走马观花
式、浮光掠影式、蜻蜓点水式甚至游戏调侃式的阅读,快餐式的浅阅读成为时尚,零碎不系统、肤浅不深刻。可以说,在让人眼花缭乱的网络世界里,那种反复咀嚼、涵咏品味的精读细读是鲜见的,所谓的阅读对大多数人来讲只不过是一种浏览,而仅靠这样浮光掠影式的浏览是积淀不下来几分人文素养的。
•正是由于网络诗歌交流娱乐化、创作主题随意化、创作心态浮躁化、语言呈现粗俗化、文本阅读表面化,才造成了以下“五多五少”的现状:
第一,垃圾多、精品少。第二,作者多、名家少。•第三,圈子多、建树少。很多诗人在网络上发布样式纷繁的诗歌流派宣言和诗学见解,著名诗评家陈仲义教授在《网络诗坛大扫描》一文中指出:尤其是写作命名,一浪卷过一浪,不断引发较劲,如所谓下半身写作(沈浩波)、垃圾写作(老头子)、低诗歌(龙峻、花)、后政治诗写作(杨春光)、荒诞写作(祁国)、民生写作(蒋品超)、废话写作(杨黎)、灌水写作(蓝蝴蝶紫丁香)、反蚀主义(丁友星)、俗世此在写作(小王子)、类型写作(张小云)、物写作(舒非苏)、智性写作(鲁西狂徒)、地缘写作(梦亦非)、回归写作(野航)、存在写作(陶春)、非诗主义(白马黑马)、感动写作(海啸、马知遥)、草根写作(李少君)、完整性写作(世宾)等等,各等写作倡导与理念,大相径庭,互不谦让。
怎么做:
而一个真正的诗人,则应理性地、自觉地远离诗坛的噪杂与纷争,让心灵贴近诗歌
必须在诗歌创作中把个人性和大众性努力统一起来,走出孤芳自赏的“个人化”写作,走进读者、走进大众的心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