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世说新语》中的丧葬习俗主要体现在殡殓死者、举办丧事、居丧守孝三个方面。其对后世的影响极大,一方面它彰显出了自古以来尊重死者的传统,另一方面其中暗含的孝道观念符合当时时代特点,并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
关键词:《世说新语》 魏晋 丧葬习俗 影响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中国古代“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记载了从从东汉末年到东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的奇闻轶事,可以说是魏晋时代社会文化的缩影。《世说新语》描写详尽而真实,对于魏晋时期的社会风尚和习俗有明确的反映,其中所反映的魏晋丧葬习俗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惜历来鲜有人注意。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丧葬可以说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件事。丧葬是我国古代的凶礼之一,自古以来形成了一条完整但是繁琐的礼仪,体现出深厚而复杂的文化。丧葬礼仪名目繁多,概括起来有殡殓死者、举办丧事和居丧守孝三个方面。而在《世说新语》中,对魏晋丧葬的这三个方面,或多或少都有所涉及,表现了特殊时代的风貌。
一.魏晋时期的殡殓和治丧习俗
在一个完整的魏晋丧礼上,首先会进行的是殡殓死者的仪式,这与现在的丧礼形式相似。人在弥留之际,失去了意识,生命体征逐渐衰微,受当时医疗条件所限,有时不能很明显发现垂死者的生命体征,家属会用轻柔的丝绵掩盖在其口鼻之上,检验是否还有呼吸。如果已死,就会对死者进行招魂的仪式。
太后入户,见直侍并是昔日所爱幸者。太后问:“何时来邪?”云:“正伏魄时过。”(《贤媛》第四则)
婢女在回答卞太后时所说的“伏魄”,就是所谓的招魂。招魂是在人死后,家属亲人拿着死者的遗物,反复呼叫死者的名字,希望能把死者的灵魂呼唤回来,以致死而复生,因此此类招魂的仪式又被称之为“复”,寄寓着家属亲人希望死者复生的美好愿望。
死者复生无望,丧礼就进入下一个环节,古人称之为“治丧之礼”。家人为其沐浴洗发,并为死者换上新衣服,一般会在堂中停尸数日,这被称为“小殓”。
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伤逝》第七则)
顾彦先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伤逝》第十六则)
文中所说的“灵床”,就是在入殓前,停放死者尸体的床铺。一般会放在中堂之上。人死以后,亲属会派人向与死者有关的人报丧,前来吊唁致奠的宾客和亲戚等,会受到死者家属的接待。
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伤逝》第三则)
王武子即王济,是西晋时司徒王浑的次子,历任中书郎、太仆等职位,并且娶司马昭的女儿常山公主为妻,贵为驸马。在他死后,当世的名士都到他的家中吊唁。孙子荆出身于官宦世家,与王济私交甚好,亦为当时的名士之一。吊唁的排场,往往和死者的身份地位有极大的关系。小殓期间,对于前来吊唁的宾客和亲戚,主人往往要拜谢答礼。
小殓之后,就要将死者的尸体移入棺中,并举行入棺仪式,这被称为“大殓。”大殓之后并不能立即入葬,需根据死者生前的身份地位,占卜入葬的时间和地点。
法律在我身边>太子坡晋明帝解占冢宅,闻郭璞为人葬,帝微服往看。(《术解》第六则)
郭璞是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和风水学者,同时承袭了道教的术数学,精通占卜,是著名的方术士。两晋时儒学的正统地位旁落,道教得以发展,世人较为信仰道教的风水学,甚至晋明帝也通晓占卜术相看坟地和宅基的风水。因此在入殓之前,人们需请方术士占卜入葬的时间地点。根据占卜结果确定下葬时间,当日将棺木安放在挖好的墓穴中。一切安排就绪,治丧结束,就进入守孝阶段。
二.魏晋时期的入葬形式和居丧制度
关爱残疾人演讲稿秦汉时期盛行厚葬,而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厚葬之风减弱许多,逐渐兴起一股薄葬之风。厚葬之风的先导者,首推魏武帝曹操。曹操在建安十年,下令“民不得私仇,禁厚葬,皆一之于法”,并且本人也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因此魏晋时期的薄葬之风迅速兴起,并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当时的士大夫,无论生前身份之高贵,财富之繁多,死后都下令薄葬。
卫洗马以永嘉六年丧,谢鲲哭之,感动路人。咸和中,丞相王敦教曰:“卫洗马当改葬,海内所占,可修薄祭,以敦旧好。”(《伤逝》第六则)
卫�d出身名门,是西晋开国功臣、太保卫��公文写作词语的孙子,生前曾任太子洗马。但是体弱多病,英年早逝,享年仅二十七岁。而时任丞相的王敦认为卫洗马应当改葬,并且供奉微博的祭品,来寄托对古人的哀思。王敦为卫大雁诗句�d改葬的想法,正符合了西晋时期世人追求薄葬的思想。薄葬之风一直延续到了南北朝时期。
除薄葬以外,合葬也是魏晋时期殡殓入葬的一个重要形式。魏晋时期的同事这大力倡导孝道,并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推崇。为亡故的双亲合葬,便被认为是孝义之举。在这种道德舆论的支持下,合葬在魏晋时期极为普遍。
贾充妻李氏作《女训》,行于世。李氏女,齐献王妃;郭氏女,惠帝后。充卒,李、郭女各欲令其母合葬,经年不觉。贾后废,李氏乃�y葬,遂定。(《贤媛》第十四则)
贾充是西晋开国功臣之一,贾充死后,他两任妻子的女儿都想让自己的生母与贾充合葬,但始终争执不下,未能确定。等到后来郭氏的女儿贾皇后被废失势,李氏的女儿齐献王妃才把自己的生母和父亲贾充合葬。贾充二女要求生母生父合葬的典型事例,正是魏晋时期推崇夫妻死后合葬社会现象的反映。
在我国古代,与丧葬有极大关系的,就是居丧制度。最早的居丧,死者从死亡到入葬的阶段内,其家属在饮食起居各方面异于平时,但是没有明确的时间规定。到了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先驱们认为居丧要满三年。而到了西晋时期,三年居丧成为强制的行政规范。咸熙二年八月,司马昭病逝,其妻与其子司马炎以此为契机恢复了三年居丧的制度,并强制实施。因此两晋时期的居丧制度是极为严格的。 王汝南既除生服,遂停墓所。(《赏誉》第十七则)
汝南内史王湛在为父亲服丧期满后脱去孝服,并在墓旁结庐而居。在服丧期间,必须深衣素冠,披麻戴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但西晋为了提倡孝道而强制恢复的居丧制度,虽遭到了臣吏民的反对,但由于统治者的强制实施,其地位在短时间内不可动摇。
三.魏晋时期的丧葬习俗的特点及影响
后世的丧葬习俗和相关制度,和魏晋时期的差别不大。但魏晋时期也有独特之处。魏晋的丧葬习俗和相关制度,来源于魏晋时期特殊的社会背景,并在时代进程中不断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
魏晋时期的丧葬习俗,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程序,内容极其丰富。如死者死后不久要进行招魂的仪式,家人亲属哭喊着死者的名字,试图令死者死而复生,延续生命;在挑选墓地的时候,会着重考量墓地的风水和入殓下葬的时间。而在《世说新语》中也有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如王粲生前好学驴叫,魏文帝吊唁的时候令在场的人学驴叫为其送行,此举不仅奇特而且当时人都非常动情;又比如刘尹在去世之后,亲友将其生前钟爱的麈尾陪葬等等,都表达了在世的人对死者深切的怀念,以各种形式满足死者生前的爱好或愿望,同时寄托自己对于死者的哀思。这类悼念行为殊异于其他时代,具有独特的时代特。但那一整套系统的、完整的丧葬习俗,这是对死者的怀念,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这种精神与基本仪轨被后世继承下来了,并且成为我国独特的丧葬文化。
2.教化作用明显
思想文化是一个时代社会现象的反映。魏晋时期的丧葬习俗,很好地体现了魏晋时期的时代特点。魏晋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下降,崇尚老庄道家的思潮不断显现,玄学应运而生。人们在丧葬习俗中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如在挑选墓地时,注重墓地的风水;而挑选墓址,选择日期都是通过占卜而来的。在丧葬过程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情感,与儒家
所推崇的“哀而不伤”相去甚远。普遍实行薄葬,也与老庄思想盛行而产生的社会观念相关。因此,魏晋的丧葬习俗与当时的时代特点关系密切。不过,魏晋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由汉至魏,由魏至晋,几经改朝换代,统治者的思想意识形态也不断发生转变。例如晋代以“孝”治天下,推崇儒家礼制,强制施行三年之丧的制度,也是从西晋初年开始的。晋武帝司马炎借父亲去世的契机恢复居丧制度,并且强制实施,起到了思想教化的作用,这与魏晋时期统治者追求和提倡孝道是密不可分的,这也是三年之丧制度的地位一度不可动摇的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一制度延续了很长时间,直到现代才逐渐改变。 梦见自己辞职
《世说新语》中所描写到的魏晋丧葬习俗,内容丰富多样,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丧葬习俗的流程。魏晋的丧葬习俗,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相应的的变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魏晋的丧葬习俗,可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文化。而一些古老的丧葬习俗,直到现在还有所保留。生老病死是人生大事,我们要客观看待丧葬习俗,并且要做到尊重逝者,尊重生命。
(作者介绍:孙羽婷,常熟理工学院中文系学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