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文化中的联话与联语
作者:白化文
来源:《教育》2015年第08
笔大如椽
        楹联,又称对联或对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已成为历代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文学表达方式。追根溯源,楹联起源于何时;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哪些息息相关的内容;创作时应注意哪些原则性的问题,也成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
垄断优势理论        楹联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据史料记载,楹联大概起源于唐或五代年间。清代学者梁章钜所著《楹联丛话》的开宗明义第一篇就讲楹联是如何起源的,他说楹联起源于春联,后蜀皇帝孟昶所写的72年属什么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第一副春联是否起源于孟昶值得商榷,但据此可以推出:楹联是由上层社会传播的。敦煌研究院研究民俗学的谭婵雪女士,根据敦煌写本遗书的材料推论出,门联在唐朝就已经出现,并认为有一些对偶句是被当作桃符使用的,而桃符可以说是春联一种变形的祖先。这就是说,春联起于民间。
        英荷战争在中国古代,每逢春节时的正月初一至十五,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会贴一副类似对联的东西,原来是贴一些带有福禄性质的吉祥话,这就叫做桃符。区别于现代西式建筑的单扇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多为两扇对开门,这跟中国人喜欢讲究对称的审美习惯有很大关系。在民国年间,除大门外,只要不是特别贫穷的人家,里屋也多是两扇门。大门、二门、房门、屋门等无不讲究对称,这就是门联也就是对联存在的基础。那么,对联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至今仍众说纷纭,尚无定论。谭婵雪从敦煌写本遗书的材料中抄出很多对偶词条来,这些算不算春联?
        吻别英文首先,当时还没有春联这一说法,就像古人不知道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一样。其次,谭婵雪所到的这些对偶句并不完全是贴在门上的。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就是因为材料不足,而且即使对于这些有限的材料,很多学者的解释也是不一致的。因此关于楹联的起源问题,还有待研究。
        莫尔道嘎镇大概在明朝中期以后,对联、楹联才在社会上盛行起来。当时有人写联话,总是提到明朝的创建者朱元璋,说朱元璋如何喜爱对联。笔者认为,这多是在给朱元璋脸上贴金。朱元璋是一个非正规的僧人出身,本身是不是爱好对联,并创造出那么多对联来,实在值得质疑,并且明朝初年楹联还没有真正盛行起来。对联、楹联是在明中期以后才盛行起来,一直到明末以前。它的上款在今人看来,比较有意思。比如,送给平辈朋友一副楹联,上款一般会写成某某仁兄千古之类,现在千古的字眼多用于写挽联时哀悼,而那时就是送给友人挂在堂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