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新装》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童话及安徒生的文学常识。
2)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4)了解童话中夸张和想象的作用,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喻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的意义。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提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真诚、求实、不慕虚荣的品格。
【教学重点】
理清故事情节;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提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童话中夸张和想象的作用,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喻意义。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前准备】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学生们熟悉的童话的精彩图片,叫一两名学生站起来用一句话说说其中的主要内容,激起学生的参与兴趣。
教师导入语:诗意的童话装点着每个人童年的梦。安徒生用他那支神奇的笔,带我们走进了神奇的童话王国。那个渴望温暖,渴望幸福,最终冻死在角落的小女孩;那个受人排挤,遭人欺侮,最后美丽蜕变的丑小鸭……那都是大家记忆深处的感动。今天,《皇帝的新装》又会给我们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安徒生,十九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他生于贫苦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
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他的160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
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2.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拟人等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童话特点如下:
文学体裁:儿童文学
常用手法:想象、幻想、夸张、拟人
语言特点:通俗、生动,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最重要特点:拟人
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三、检查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炫耀(xuàn) 称职(chèn) 滑稽(jī) 赏赐() (jué)
御聘(pìn) 骇人听闻(hài) 随声附和() (xūn)
2.解释词语
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文中是荒唐的意思。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称职: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称,适合、相当。
精致:精巧细致。
呈报:报告(上级)
炫耀:夸耀。
四、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听课文朗读录音,思考:
1.这篇童话有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
2.这篇文章线索是什么?
3. 依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用简练语句勾勒故事发展的梗概,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
1.皇帝、大臣、骗子、百姓、小孩;主要人物皇帝。
2.课文以“皇帝的新为新装”为题,描述了看不见、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文题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围绕“新装”,各人物尽情表演,丑态百出。
3.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第1段)皇帝爱新装(引子)。
第二部分(24段)骗子“做”新装(开端)。
第三部分,(522段)君臣看新装(发展)。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第四部分(2332段)皇帝穿新装(高潮)。
第五部分(3336段)小孩揭新装(结局)。
(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揭新装)
五、合作探究
1.有关童话故事的主要情节如果用一个字来勾连、概括的话,你会选用哪一个字呢?
小组合作探究,最后达成共识。选定“骗”字最为切合,那么情节围绕“骗”而展开,这篇课文的情节围绕一个“骗”字展开,请同学们说说文中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个“骗”字进行活动的。
即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
2.口头复述故事。
按照情节发展的线索用连贯的语句复述课文,注意突出关键性的情节和细节。
要求:(1)叙述有条理,情节完整;(2)不遗漏人物重要的对话和心理独白;(3)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3.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因为骗子说“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大臣们怕被人说自己不称职,老百姓怕被人说自己愚蠢,皇帝既怕被人说不称职,又怕被人说愚蠢,所以他们都不敢说真话了。
“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文中起了推动故事情
节发展的关键作用。
4. 研习关键性的情节和细节,分析皇帝这一人物形象
(1)朗读全文,圈点勾画出描写皇帝的爱好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分析用笔的精妙。
就学生举出的语句,教师设疑以诱导,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如:
(1) 许多年前有一个皇上,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这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皇帝爱新装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 “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但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
皇帝想看新装,作者是如何描写的?这段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说明了什么?
(3) 皇帝看新装,作者写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皇帝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不同,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4)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反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1)明确:第一段写皇帝爱新装成癖,从治装费用、兴趣爱好、换衣次数三方面来描写用夸张突出强调皇帝爱慕虚荣、生活奢靡,为皇帝上当受骗埋下伏笔。
    2)这段心理描写,皇帝由心虚(“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至强作镇静(“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非常害怕(“但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自相矛盾、复杂多变的心理表明皇帝愚蠢又狡猾的性格。
(3)一句“骇人听闻”,一句“最可怕的事情”,两个“难道”的反问,都是皇帝心里所想,这几句心理描写,突出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他虽然什么也没看见,嘴上却极力赞美,而且用了“极”“十分”等程度非常深的修饰语。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相反,表现了皇帝的虚伪和骄横。
(4)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权威,他不能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其实愚蠢和不称职,只好硬撑住,用“更骄傲的神气”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恰暴露了他的外强中干。
六、课堂小结
就童话中的皇帝形象,依据个人感知,在“一个 皇帝”句式中选用切合的形容词给皇帝以准确的标示、定位,并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如骄奢淫逸、昏庸虚荣、愚蠢无能、自欺欺人等。
七、课堂作业
将这篇童话的其中一个情节改编成课本剧并表演。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由学生表演课本剧导入课堂。
二、合作探究
1.探究大臣们的言行, 分析形象。
1)写大臣、官员和皇帝三次察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场面相同,但写法各不相同,试就其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进行比较。
三个场面类似而不同,情趣横生,刻画了皇帝和他的臣属丑恶可笑的嘴脸。
老大臣和官员察看织布的神态、动作各有不同。
老大臣在惊奇之余,先是“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然后又一边称赞,“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最后则“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而那个官员只是“看了又看”,并没进一步的动作。
②心理描写也各有不同。写老大臣用祈使句,表示他的可怜和哀叹;写皇帝则多用疑问句,表示吃惊和怀疑;官员用疑问句,年轻得志自我怀疑。
③语言描写也各有特。老大臣不仅反复称赞,而且答应要呈报皇上,表现了他的虚伪、自欺欺人,也再现他当时惶恐的心态。
总之,三个人中对老大臣用了较多的笔墨描述。而对大臣的描述则是对皇帝的陪衬和烘托,揭露出整个宫廷,乃至整个社会说假话、互相欺骗、随声附和的恶习。
2)皇帝去看布料时两位大臣的反应是怎么样的?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为什么不敢说出事实真相,要瞒和骗? 
——这一回用不着骗子谎言赞美布料,两位看过布料的“诚实”的官员就自动代劳了。这两位根本没有看见过布料的官员,“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就抢先对皇帝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彩!”以表示自己看见了布料,替骗子效了劳。两个大臣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更怕丢了乌纱帽,都不敢讲真话。可见,所谓称职的老大臣,诚实的官员,其实是最不称职和最不诚实的人。这是很有讽刺意味的。他们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跟随皇帝去看布料的全体随员呢?
——全体随员虽然连一点布丝都没有看见,也都随声附和:“哎呀,真是美极了!”表明他们都看见布料了,并且建议皇帝穿着这美丽的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所有随员都力图保位,在空织布机前做着受骗、骗人的表演。
4)还有哪些地方写出这帮大臣们的虚伪丑态?
在皇帝穿新装时阿谀逢迎并装模作样地帮忙,展新装时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如: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起衣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看见。
5)小结大臣们的性格特点
虚伪透顶,愚蠢可笑,阿谀逢迎。
2.分析百姓
1)皇帝在大官员的陪同下,穿着“新衣”——赤裸全身游行起来了,老百姓的反应如何?
老百姓起先都说:“乖乖:皇帝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好像他们都看见了皇帝穿着的“新衣”,说了假话。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说的是实话。老百姓私自低声地把这孩子的话传播开来,最后都说“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也都说了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