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双重视角,复调情韵——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1《社戏》叙事视角的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双重视角,复调情韵——《社戏》叙事视角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初中教材中鲁迅作品,《朝花夕拾》《社戏》《故乡》《孔乙己》都采用了不同程度“儿童+成人"双重视角的叙述技巧。在中外文学批评研究领域,“叙述视角”“儿童视角"“双重视角”等课题研究已经非常深入。统编教材七上名著导读、八下《社戏》教参均提出了“理解儿童叙述视角"的要求。但学生具体如何“理解”?理解到何程度?而且成人作家笔下的“儿童视角"绝非纯粹的“儿童”,那么“儿童视角"如何巧妙融入“成人思考”?我遍查资料,成果寥寥,还有待于我们教学实践的展开。故此本设计拟作“理解赏析《社戏》双重叙事视角"的尝试。
    学情预估
    学生已有七上阶段《朝花夕拾》的阅读经验,对作者借回忆来排遣现实的不如意有所感受,对双重叙述视角交织的写作特点也有一定了解。对于双重视角如何表现主题、如何产生更佳的
阅读体验和表达效果,如何构成,如何操作还没有深入思考。
    教学目标
    1.通过示例展示、概念解释,感知了解“叙述视角”。
    2.通过文句寻读与品析,体会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交织的叙述妙用。
    3.通过名作样本例析,领会“儿童视角"叙述的情理本质。
    教学重难点
    1.《社戏》中双重叙述视角交织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双重叙述视角的效果分析。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感受“双重视角”
    呈现一组文句——
    1. 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阿长与》
    2.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3.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师提问】
    这三组句子背后有两个“迅哥儿"在讲话,你能选择一个例句具体说一说吗?
    【学生活动】
    品评文句(提出观点+举例分析)
    二、解释概念,了解“叙述视角”
    这节课里,我们要向《社戏》学习一种写作的技巧,“叙述视角"的巧妙运用。
    呈现——
    什么是“叙述视角”呢?
    处于什么位置
    讲故事的人    _________  叙述    故事
    带着什么思想情感态度
    我们这些读故事的人 ,从“叙述视角"的位置,带着探究学习的态度,考察故事的讲述技巧,会发现一些奇妙的东西。
    【教师提问】
    那么,《社戏》中能体现儿童的“我”和成人的“我"的句子分别有哪些?请你速读课文,用横线和波浪线分别圈画标记出来。
    【学生活动】
    寻读课文,圈画标记。
    三、探究妙处,感悟两种视角
    (一)寻读儿童视角,
    领悟儿童视角背后的成人思考
    呈现——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朗读体味,这些带着儿童口吻的语句穿插在小说中,给你什么样的阅读感觉?再进一步思考,儿童口吻的背后还有一双写作者的成人的目光,这些儿童口吻背后隐藏着成人怎样的深意呢?
    【学生活动】朗读体会、小组讨论、课堂表达。
    (二)延读成人视角,
    深挖今昔对比中隐现的主旨
    回忆性的小说往往会交织“过去现在”两种视角,在《社戏》中除了儿童的“我",还有一个现在的“我”,也会跳出来。
    呈现——
    (开头句)  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结尾句)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过渡句)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
    【教师提问】还原小说全貌,前文有很大一部分讲述了成年的“我”两次看戏的经历。请同
学们默读这一部分文本,概括成人视角下的看戏感觉。
    【参考】 没有看出什么来、冬冬喤喤的吵闹、拥挤不堪、度时如年  ——“不适于戏院生存"
    【追问深入】本文题目《社戏》,好戏是社戏,主体也是社戏,为什么不干脆只写“社戏”,却要在开头细致叙写这样两回看戏经历呢?
    【参考】
    1.两个视角:儿童和成年
    2.两个世界:回忆和现实
    3.两种表达:温馨柔和和辛辣理性
    (三)细品结句,
    领略双重视角构建的情思余韵
    呈现——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再补引——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教师提问】再细品,这句话包含几个“我"?从“多重视角”考虑,这句话蕴藏了小说怎样深沉的主旨?
    【参考分析】
    ①一直到现在——
    现在的“我"——再没有吃到、再没有看到
    ②那夜——
    儿童时代的“我”——那夜、那豆、那戏、那……(人、村、乐土、生活……)
    ③似的——
    更好的豆,肯定还有,只是那夜似的感觉再没有了。
    更好的戏,肯定也还有,只是那夜似的感觉再没有了。
    那人那村,只在回忆中,再也回不去,更加美好。
    ④“社戏"“平桥村”——
    一个理想中的却又是失落了的“乐土"。
    补充呈现——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的时候一般,又飘渺的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照着了。
    注解: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美人如花隔云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家园最美丽。
    四、例析名作,深入领会双重视角的构建奥妙
    采用“儿童+成人”的双重视角叙述,有如许妙用,不少优秀的作品中,作家们都有意识地运用着这种技巧。
    呈现——
    1.《窗边的小豆豆》
    2.《小王子》
    3.《金花》
    4.《皇帝的新装》
    【教师提问】为什么小孩子的奇行怪状、奇思怪想、奇言怪语,在作家的笔下,却有扭转乾坤、发人深省的伟力呢?请你一这里面包含的双重视角技巧。
    【教师点拨】
    还记得小豆豆的古怪行为吗?上课站窗边、反复拉抽屉是小豆豆童行无状,还是成人世界的某些教条规矩太束缚个性?
    还记得《小王子》里那幢漂亮的房屋、那幅蛇吞大象的画吗?是小孩子童心无知,还是成人世界里利欲熏心失落了想象力和审美感?
    《金花》  假如我是一朵金花 …… 是小孩子匪夷所思,还是大人不懂想象力的天马行空?
    还记得《皇帝的新装》那个小孩子无私无畏的喊声吗?“可是他什么也没穿呀!"  这是小孩子童言无忌,还是大人们自私虚伪可叹可笑?
    呈现——
    “夫童心者,真心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明  李贽
    【教师续问】需要说明的是,儿童视角当然不是纯粹的儿童,实质上是成人写作者所采用的一种写作技法。所以儿童视角背后,必然交织着一道成人的深思的视线。
    再呈现——
    “儿童+成人"双重叙事视角的奥秘——
    借童心之酒杯,浇写作者之块垒
    五、归结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