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几点思考
作者:徐玉水
来源:《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2013年第24期
        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近来来我们教师一直倡导学生主在学习上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作业这一环节也不例外,我认为我们初中语文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真正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因此,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作业设计的多样性与趣味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的语文作业形式不能呆板,内容不能枯燥,教师要寻求作业创新,要形式多样、多元化的作业。
        (1)一。在学习课文之前,布置学生查有关资料。这样,课文的许多疑难问题在
课前得到了解决,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样也提高了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本领。
        (2)摹一摹。学完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画下来。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课时,让学生画一幅自己想象中的春天的美丽景,体会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3)抄一抄。如在学习《钱塘湖春行》一诗时,请学生将描写和赞颂春天的优秀诗篇搜集并摘抄到“读书笔记”上。这样既能积累丰富的知识,不断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而且又使学生兴味盎然。
        (4)演一演。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课本剧的演出,将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通过角表演活动,引导学生把丰富的学习资源内化为自身的财富,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发展他们多样的个性。
        二、作业设计的层次性与差异性
        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差异,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就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
        ①作业量分层。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②作业难度分层。针对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我们重视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确定相应的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③完成作业时间分层。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完成作业时间上分层要求,能有效保障后进生“吃得了”的问题。
        三、作业设计的生活性与实践性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业应是语文实践。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1、“口语表达型”作业
        学生在家,可谓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为此可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如在学《范进中举》后,我就让学生回去给家长讲讲范进中举的故事,向别人讲述故事的过程,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过程,也是对文本进行在创作的过程。这种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双向互动,填补了教师不在时的空白,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观察积累型”作业
致父亲        观察是积累的前提,学生往往会对生活的所见所闻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可结合语文教学布置一些观察类的作业。如教学完《看云识天气》后我布置学生自己观察云彩的变化,判别天气变化的情况;布置学生观察家长忙农活干家务的情景,要求学生写《致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类的文章。当然这类作业教师需要进行观察目的和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观察要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多联想,同时要完成一定数量的观察日记。
        3、“动手操作型”作业
        作为老师我们要知道语文作业不能受学科的限制,教师要打破学科的限制,加强学科间的联系,让语文与历史、政治、物理等学科结合起来。因此作业时可让学生动手做一些小实验,作一些小研究,进行一些小探索。并写出自己真切感受,这样既能拓展学生知识面,又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4、“搜集整理型”作业
        这类作业的布置可因人而异,一方面可根据学生爱好的不同,引导他们搜集邮票、图片
等。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贴在专门的作业本上,并根据画面的内容写一些作品简介,还可以让学生对搜集的内容进行分类。另一方面可进行“语言知识”的搜集。可让学生从书报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网络中去搜集一些名言警句、趣味常识;还可到众中搜集谚语俗语,至理名言等。
        总之,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语文教学绝不可唯“应试”是从,使学生陷入各种机械的题海中。语文作业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应是多样开放的,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确立以学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学以致用的语文作业观,要树立起新的语文作业设计理念,使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张扬,使学生的人格在这里得到尊重,使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使学生的生命在这里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