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基本知识
对联介绍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
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
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
春联。
对联的传统习俗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介绍和评定文字如下:
珠海梅溪牌坊
楹联习俗源于中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公元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
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
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
化积淀逐渐丰厚。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温柔港湾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
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习俗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被侵犯的白衣
春联习俗:春联古称春贴,是一年一度新春佳节时书写张贴的一种时令对联。春联习
俗起源于五代,至宋代已成形,明代已很普遍。在湖南,贴春联是春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
习俗。春联具有祝颂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特点,并突出一个“春”字。
婚联习俗:婚联是为庆贺结婚之喜而撰写对联,通常张贴于婚娶之家的大门、洞房门、厅堂或妆奁堂上。其内容多是对结婚双方的热情赞美和良好祝福,带有浓烈的吉祥、喜庆
彩。
寿联习俗:寿联是为过寿的人祝寿专用的对联,其内容一般是评赞过寿者的功业才能、道德文章、祝福过寿者多福高寿,美满幸福,具有热烈而庄敬的感情彩。
做饭的电视剧挽联习俗:挽联,有的地方叫丧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人们用于对先人、死
者表示缅怀、寄托哀思的对联。往往贴在门口、骨灰盒两侧、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
一般用白纸配黑字,具有肃穆、庄严和沉痛的感情彩。透过联语,唤起人们对死者的追
念和尊敬之情。
对联的主要特点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
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
相同,不多不少。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
句尾字用平声。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
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十八岁和其他读后感
“的人还:
某年某日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