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千古美文《桃花源记》中的美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为其《桃花源诗》写的序——《桃花源记》。其诗人们早已记不起多少,但陶渊明给这首诗做的序——《桃花源记》,却成了千古奇文美文,流传甚广,歪打正着。早已被人们视为精美的散文推崇备至。《桃花源记》是现实主义的,它有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地点,有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与结局,有故事主人公渔人身份的明确,有名实可稽的刘子骥合乎情理之反应的客观交代,桃花源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无不艺术地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种种风貌,启迪人们严肃地思索社会思索人生。
《桃花源记》又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它那仿佛真实的故事涂抹着一层神秘虚幻的彩,亦真亦幻,扑朔迷离,激励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作者以现实主义与积极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如椽神笔精心描绘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画面,美妙神奇而又富有醉人魅力。可以说该篇蕴含的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值得人玩味无穷。那么这篇美文究竟美在何处呢?细咀慢嚼读此文,笔者认为它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美在迷人的景致
作者一开篇除了简单的介绍打渔人的情况以外,就以浓墨重彩式的笔墨,特写式的镜头将进入桃花源之前的优美精致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为之心旌荡漾。“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笔法突兀,既引人人胜,又充满了神秘彩。夹岸数百步,虽然不是很宽,范围不是很广,但粗略算算,面积也不小,长估计在百米左右,宽在二三十米,面积已有二三亩了,那桃树就应该在几百株之间,几百株的桃林,没有一棵混杂的其他树,花香四溢,草青青,花瓣飘飞,那将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啊!著者虽然有点虚构夸张的嫌疑,但也并非没有可能。作家这样写,既使读者能够赏心悦目,也为后文埋下伏笔,做好铺垫,设下悬念。是什么原因留下这一片红艳艳的桃花林。眼前展现的这样一林桃林,怎能不吸引人再深入一步去探索它的必要,它的诱惑实在是太大。所以此文是散文,可以说也是一篇小小说。
作家说渔人“甚异之”,见此美好景致,哪个人又不感到奇“异”呢?她美的来令人神迷心醉,流连忘返,欲走不能。那桃源外都这样美,那里面呢?文章就是在这样层层设疑之中,把美把神韵一步一步的向前推进。
其实,桃源之外部环境美,桃源里面也不差,你看:“豁然开朗,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这优美的景致也是足以让人心旷神怡的了。清·方东树在《昭味詹言》中言,“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于外而真且实。”神奇美丽而又飘忽不定的桃花源景致,可以说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深深的感染了读者情绪,强烈的振撼了读者心灵。
2 美在浓浓的人情
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风淳朴,乐善好施,热情好客,勤劳憨厚,善良无私,和睦融洽。这些美好的德行,可以说在《桃花源记》一文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源中人,村挨村,户挨户,可见来往密切,彼此关照,不分你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更叫人眼馋的是,见到不明来历的人都“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这样做的,不是一家两家,而是全部,“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个有福分的打渔人还在那儿停留好多天。桃源中人看来绝不是虚情假意,而是实实在在的热情招待,盛情挽留,是真心实意的,出自内心的。纯真热情无私到了这样境地,哪个心肠不为之一热。况且还是一个孤独的陌生的不明身份的打渔人,异乡人,桃花源中人都把他关照的如此无微不至,体贴周到,这份情说有多浓烈就有多浓烈,说有多迷人就会有多迷人,读来十二万分的令人心驰神往,心向往之。那他们桃源中人彼此之间团结和睦的人际关系就不言自明了。千百年来读者爱不释手,个中奥妙,自不赘言。
桃花源记小说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和人民,长期动荡不安的国度,读者作者多么希望有这样的理想境地,多么希望有这样的理想的人际关系。作者就是顺着这样的理想路子去做了。桃源民风之神美,给人留下深刻而鲜活印象,令人好生陶醉。正如钟嵘所评“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诗品》)陶渊明以饱蘸陶醉喜悦之情的简约文笔,真切描绘出蕴含着厚实的社会人生内容的优美画面,确实令人深为感佩。
事实上,桃源中人与世隔绝,应该说那儿的人民还是比较孤独寂寞的,与外部世界比较起来也是很落后的,日出而出,日落而息。但他们不仅不悲叹自己的生活处境,反而还“叹惋”起外面世界人民的命运,心慈善良,心怀宽广到了这样的境地,不能不叫人唏嘘感叹,心悦诚服。当然这从另一个角度却衬托出东晋社会政治黑暗,生灵涂炭。“神器流离,邦国轸麦秀之哀,宫庙兴黍离之痛。”(《晋书,谯纵传》)这就是当年东晋时惨景。难怪陶渊明要将理想的笔触伸向虚幻的美好的世界之中去。愤世嫉俗,无可奈何之举。“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作。”也算着作者的一种反叛吧。但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篇叫人捉摸不透的谜一样的绝美散文。
3 美在雅致的语言
通观全文不过四五百字。我们除了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笔下优美的环境,浓郁的人情味,宁静融洽的乡间氛围,人民生活的有条不紊,乐业安居。作家不露痕迹的表现这些内容,巧妙的传情达意。主要是通过作家的语言来体现的。一是该文语言句式匀称,四个字四个字的一句,组成一组一组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读来朗朗上口,声情并茂,如诗歌一般。给人一种自信和美的张力。像这类语句文中还有不少,也便于人记诵,该文能够流传千古,绝不是偶然的。其二是文章有一种铿锵的美。本文的语言读起来很响亮,音韵铿锵有力,像“芳草鲜美”,“豁然开朗”,“怡然自乐”。读后令人过目不忘,振奋人心。在政治腐朽不堪的东晋,丝毫感觉不出来文章中的悲切。不能不说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许是他想给黑暗之中的读者些许亮吧!其三是该文的简朴美。体现了作者一贯的作风,不做作,不矫情,就像“五柳先生”一样的性情率真。语言通俗简练,又充满雅趣。文中表现的故事似有实无,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情趣横生。文章语言简直就像是一篇现代白话文一样明白如话。稍微有一点文言文功底的读者也能看懂。
当然,该文值得探讨的美还很多。一篇流传千古的奇文美文,它蕴含的深意是取之不尽的。尤其是作者在那样的年代给我们留下这份难得的宝贵的遗产,它的谜还有许多,但我们单从上面这三方面来尽力去探寻她的美,收获应该还是不少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