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背诵古诗文内容及解析—桂枝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初知鄞县(今浙江宁波),颇有政绩。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前后两度为相。宋神宗朝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大力推行新法,以图富国强兵。但由于新法执行不力与保守派的反对,成效不大。晚年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曾提出“天
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思想。主张文学要“务为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文学创作有诗、词和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文公集》。
解读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是骚人墨客经常咏叹的题目,《古今词话》记载:“金陵怀古,诸公调寄《桂枝香》者,三十余首,惟介甫最为绝唱。”此作之所以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但是因为在同题材同词牌的作品中压倒了诸调,而且能“一洗五代旧习”,创造了开阔的境界,抒发了深沉豪放的感慨。词写于治平三年(1066)闲居江宁期间。上片写登临所见,作者以热情的笔调,描绘了金陵的壮美景。首三句点出时间、地点,并透露出肃杀之气。五、六两句写山水之美,“澄江似练”化用谢朓诗句,歌颂长江之美;“翠峰如簇”盛赞山之丽。接下来三句从长江上来往的船只,写到街道上林立的酒旗,表现了当时金陵的繁华热闹。上片末三句描写残阳相映耀,小舟若披彩挂金,又兼淡淡白云辉映,自是美丽之极;日落星现,天水相接,长江犹如天河,白鹭飞起其间,恍若仙境,妙处难以图画,展现了金陵的美景多姿多彩,作者以“画图难足”为上片作结,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余地。上片的这些描写,无不倾注着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下片转入抒情、怀古。过去,繁华的金陵是达官贵人们竞逐豪
华的地方,但他们在这里只是一味地比阔气、竞排场,尽情地享受,却没有人想到国家的安危,最终使国家在享受中灭亡。亡国昏君陈叔宝是典型代表,但可悲可恨的是,这种亡国之痛不是偶尔现象,而是代代相续。所以,作者的怀古表现了强烈的历史批判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一位大政治家的宽广胸怀。“千古凭高”两句是说,任何时代的人,在这里登高临远,都会对那段历史感慨万千,这是所有关心社会现实的人的共同感慨。作者的批判不仅只是针对六朝的昏君,怀古意在思今。因为“六朝旧事随流水”,历史已成陈迹。而现在,“寒烟衰草凝绿”,金陵的景依然如故,金陵的繁华也依然如故,达官贵人的一味享乐、不思治国同样依然如故。因为,“至今商女”,依然“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所以,作者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当朝的昏君庸臣,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热切关注。
这首词上片主要写景,下片主要怀古抒情,层次十分清晰。写法上主要运用铺叙、白描的方法,写出了金陵晚秋的壮丽景。写景时,不断地转换视角,从而使景物显得错综繁多,令人目不暇接。词的语言峻拔,感慨深沉,体现了与当时流行的婉约词完全不同的艺术风格。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