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的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段之间的关系,知道课文是怎样连段的成篇的。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2、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解题:“记”是什么意思?较“记”的是什么?
  (记是“记载”的意思,本文记的浏览胜地,固而是一篇游记。并告诉学生,这篇游记是顺圣陶先生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后写的。)
  教师:去双龙洞洞途和洞内的景致非常美的奇特,吸引中外游客,同学们也想双龙洞吗?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游览好吗?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胳。
  读后提问: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讨论后确定:全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1)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及地点。
  第二段(2、3)介绍沿途所见景物。
  第三段(4)介绍外洞洞口及外洞。
  第四段(5)介绍孔隙
  第五段(6、7)介绍由洞。
  第六段(8)游览完毕出洞。
  3、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浏览了几个景点。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4、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问:这段向我们交代了什么?
  (浏览时间人物、景点。)
  (2)用编句法概括段意。
  4月14日,我去游览浙江的金华双龙洞。
  5、学习第二段。
  过渡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
  (1)默读第二自然段,从课文中标画出不沿看到的景物,及这些景物的特点,再体会一
  下作者看到这些学后有什么感受。
  (2)学生回答,老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 油桐 砂土 新绿
  特点––––各 白 粉红 或浓或淡
记金华双龙洞
  感受––––一片明艳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听到了什么?溪流是怎样往下流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作者听到山中溪流的声音,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并听到不时变化的溪声。)
  (4)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段,同时边读边想象沿着途明艳的南方山景,并思考,课题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去沿途景呢?
  1)沿途景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一游;2)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3)作者游兴很高,心情舒畅,借途中所见抒发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
  (5)总结第二段段意;
  从金华过罗旬入山,一路上景明艳迫溪流到洞口。
  6、学习第三段
  教师:去双龙洞的沿途景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
  (1)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标画;洞口是什么样子?外洞有什么特点?
  洞口:宽、像桥洞
  外洞:大、像大会堂
  (2)齐读第三段,总结段意;
  洞口很宽,像桥洞,泪内很宽敞,像大会堂。
  7、学习第四段。
  (1)默读第四段,标画重点词语;孔隙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特点?
  (2)讨论:引导写出概括出如下特点
  孔隙的作用:连接外洞和内洞。
  特点:小、窄、 矮、
  (3)齐读本段,总结段意。
  我仰卧在小船里,穿过低矮狭窄的孔隙到内洞。
  8、 学习第五段
  (1)默读第五段,边读边标画出内洞的特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内洞的特点:黑、奇、大。
  (2)指名读本段,思考: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呢?
  (这里本已有些颜,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光摇拽,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它是自然状态的岩石,没有经过人二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用词严谨。)
  (3)提问:内洞“奇”在何处?还可以把那些石钟乳、石笋想象成什么?
  (让学生张开创造性的翅膀,尽情发挥想象力。)
  (4)总结段意:
  内洞一团漆黑,此外洞大得多,有双龙,景象奇特。
  (1)指名读,回答,作者是怎样出洞的?
  段意:我仰卧小船了洞。
  10、通读全文,画出连接段与段的过渡句,体会其作用,老师总结文章连段成篇的方法。  板书设计
  23、记金华的双龙洞
  山路:盘曲而上,一片明艳,迫着溪流
  外洞:洞心像桥洞,里面宽敞高大。
  孔隙:容小错暗,低矮、卧船进出
  内洞:奇特险、双龙蜿蜒,形多变。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了解孔隙、内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课前准备:
  收集材料制作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迷人的风景伴着我们。不知不觉,我们来到双龙洞的外洞,外洞可真大啊!
  二、学习“孔隙”部分
  过渡:令人惊叹的是从外洞到内洞必须经过孔隙,这是一条约10米长的水道,相信水上之旅一定会为这次游览增添许多情趣。让我们到孔隙去看看吧!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5小节,出一个表示作者心情的词语。(好奇)
  (1)作者因为什么好奇?(船小、船进出孔隙的方法与众不同)
  (2)出示文字,练习朗读。
  请大家看这句话,练一练试着把好奇的语气读出来。指名读,生齐读。
  (3)船这样小,进出的方法又是这样特别,跟孔隙有关吗,说明什么?
  (生答师书:孔隙:窄小)
  2、过渡:穿过这样窄小的孔隙有怎样的感受呢?
  (1)出示文字,体会感受
  请同学们用心读这段文字,体会作者的心情是否发生了变化?(害怕、紧张、危险)
  (2)你能把这种紧张、危险的感受读出来吗?先自己练一练。
  (3)出示画面、文字:同学们练的好认真,我也想读一读。
  (4)谁也想读,指名读。
  (5)出示画面、文字:我们一起读,老师也为大家配上画面、音乐。
  3、小结:
  出示画面:这正是古诗所说“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正是一种奇妙的游览方式,有“水石奇观”之誉。
  4、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孔隙的奇妙。师引读第5小节。
  三、学习“内洞”部分
  过渡:内洞又有怎样奇特的景呢?
  1、请同学们自由读6、7小节,来到内洞有什么感受?在书上划出有关词句,愿意的话周围同学可以交换一下自己的看法。
  2、讨论
  (1)“黑”:从哪儿感受到的?(这是作者刚进内洞时的真切感受。)
  (2)“大”:从哪儿感受到的?(“进”是一个量词,有一种平房分为前后几排,一排称为一进,一进大约八、九米,十来进就有(100)米左右。这是作者在内洞“走了一转”才作出的判断,说得有根有据。)
  (3)“奇”
  ①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呢?
  (本身已具颜,再加上“蜿蜒”形容,可见双龙的形态,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是自然状态下,没有经过人工的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作者用词的严谨。)
  ②出示文字: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变化多端”形状变化多样可用哪些词形容?
  “颜各异”颜多又可用哪些词形容?
  (这样千奇百怪的形状,这么丰富的颜,使得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③出示图片: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3、小结:
  这些石钟乳、石笋造型奇特,名目繁多,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人惊叹自然的奇异!
  4、请同学们把6、7小节有感情地读一遍。
  5、过渡:就这样,我们随着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穿过孔隙出了内洞。
  四、总结:
  今天,我们穿过奇妙的孔隙领略了内洞奇特的景,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同时也被作者优美的文笔折服。另外,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也非常精巧,我们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