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大医精诚》
【中图分类号】r25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49-01
《大医精诚》一文出自中国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为重要的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大医精诚》中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他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告诫我们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首先要确立“普救含灵之苦”的志向,其次在诊治上要做到“纤毫勿失”,同时在作风上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得炫耀自己,诽谤他人,谋取财物。下面我将从以下几点对学习《大医精诚》的体会进行详细阐述:
1 要博及医源,精勤不倦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孙思邈的这句话指责了世上有些愚昧的人,读了三年方书,便认为天下没有值得的疾病;等到治了三年病后,才知道
医患关系论文天下没有总是对症治病的良方可用。因而学医的人必须广博而深入地探求医学的渊源,并精心勤奋,毫不厌倦,更不得因为在路旁听到一点关于中医学术的毫无根据的传闻,就说中医学术已经全面掌握,那样只会深深地贻误自己啊!孙思邈也从正面告诫我们学医之人必须做到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并且任劳任怨,孜孜不倦,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为解救人类痛苦,挽救人类生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只有这样,才不会贻误青春,虚度年华。
2 要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是说,凡是品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治病,都必须使自己精神安宁、意志专一,没有欲念,没有企求,先对病人产生慈爱、怜悯的心思,再立誓去解救病人的痛苦。
医道之重,乃生命所系,健康所依!此为世人所共识,否则,岂有“人处疾则贵医”,“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之说。因此,为医者,学问之前,必要安神定志,无欲无求。相比之下,现在医院医生拿“红包”、“药品回扣”等,真是愧对古人了。
3 要普同一等
即对病人要一视同仁。视病人如亲人。对待病人,“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通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就是说,如果有患病来求医治的,不管他是贵贱贫富,还是老幼美丑;是仇人还是亲近的人;是交往密切的还是一般的朋友;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一律同样看待。体现了他公正、无私的行医之道,我们现在提倡要视病人如亲人,而这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已身体力行过了。
4 要临事不惑
有了高尚的医德,医生还要有精湛的医术,否则面对疾病“心有余而力不足”。《大医精诚》有“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 讲述了医生在医疗实践中表现出的风度气质,要能精神,庄重大方,气度宽宏,不亢不卑。诊断疾病,用心专一,详查证候,丝毫勿误,处方,不出差错。须遇事毫不慌乱,全面审察,深入思索,小心谨慎,不能在人命关天的大事上草率地诊治。
5 不要道说是非、议论人物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宣萍,道说是非,议论人物,衙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就是强调医生必须遵守的法则,时不要多言多语逗乐寻欢,高声喧哗乱开玩笑,更不要搬弄是非,议论他人,炫耀自己的声名,诽谤诋毁其他的医生,自己矜夸自己的功德。
如果为了抬高自己,不择手段地诽谤他人,从而产生许多矛盾,这样既不利于工作,又不利于团结,更不利于治病救人。“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因此,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淡泊名利,清静虚为,怡然自得,荣辱皆亡,不仅是修身养性的根本,也是医务工作者在现代社会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制胜法宝。
6 不得经略财物
《大医精诚》最后指出“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用现代汉语来解释,就是医生不能仗恃自己的专长,专心一意去谋取财物,只应树立解救疾苦的心思。
孙思邈坚持不故意处方贵重药品,一心要为病人着想,既要医好病,又不要因为治病而加重
病人的家庭负担。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个别医务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与一技之长,乱开大处方,乱收费,乱做不必要的检查等,导致医患关系日渐紧张,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明确地说明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这篇文章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直到现在,我国的不少中医院校仍用它作为医学誓言,并用它作为准则来严格要求自己。所以,我们每个医生都应该秉承“大医精诚之心”,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