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中医患沟通的意义和技巧
【摘  要】沟通贯穿于结核病服务的各个环节,良好的沟通有助于提高结核病控制工作的质量。在结核病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医疗服务提供者与服务对象进行良好的沟通,可以提高双方相互间的了解和信任,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工作质量。
【关键词】医患沟通;结核病;沟通技巧
【中图分类号】r 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4- 0430- 01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传染性疾病,由于其时间长、药物毒副作用较大等原因,患者或家属在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生理及心理上的问题,良好的医患沟通应贯穿于结核病服务的全过程。[1]
1 医患沟通在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中的意义
1.1 有利于医生全面掌握病史、病情
由于患者的文化程度、语言表达能力、生活习俗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患者在就诊过程中不能清
楚、完整地描述自己的病史与症状,良好的沟通则有利于医生全面掌握病史和病情,并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和。
1.2 有利于保证患者的规律
结核病的周期长达6个月以上,患者坚持规律服药是治愈结核病的关键。通过沟通,医护人员可以传授患者有关结核病防治知识,提高患者对坚持疗程的重要性及中断的危害性的认识,提高的依从性(坚持规律服药)。此外,在结核病的过程中,患者还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等问题,通过沟通可以及时发现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助于提高质量。[2]
1.3 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由于缺乏对结核病知识的了解,有些结核病患者往往担心自己的康复,特别是复治患者,更容易丧失信心。通过良好的沟通可以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多关心鼓励患者,告知有关的进展情况,对的不适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从而消除患者的顾虑,稳定情绪,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4 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
据调查,80%的医疗纠纷与医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有关。良好的沟通可以使患者充分了解结核病诊断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正确地处理,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加医患间的相互信任和谅解,避免由于沟通不畅产生的误解及纠纷。
2 沟通的基本技巧[3]
2.1 和蔼的态度
患者常感到焦虑和担心,由于医学知识有限,在就医过程中,心理往往处于弱势,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真正的关心和帮助。医护人员的态度对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沟通时能够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针对不同的人采取恰当的谈话方式和内容,让其感受到关爱,则更容易获取患者的信任,会使患者积极配合。
2.2 谈话艺术
沟通时,应充分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疾病诊疗过程中相关的问题,少用医学术语,以提
高沟通。同时,还应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而要用礼貌性、解释性、安慰性的语言,使患者积极配合。例如,在要求患者坚持全程服药、不能中途自行停药时,应耐心细致地说明结核病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中途停药会导致不彻底或会产生耐药,也会增加费用,使患者更易接受。
2.3 善于倾听
倾听时,可以边听边记,要全神贯注地听,不要随便打断对方的谈话;如果患者叙述时,医生表现得心不在焉,会让患者感觉不受重视,而产生不信任感,医生就有可能了解不到全部的信息。遇到患者叙述不清的地方,可以通过提问对患者的叙述进行追问,尽可能多的获得患者的病情信息,为正确的诊断奠定基础
2.4 鼓励和引导
在沟通中,应鼓励患者描述自己的病史及病情,如果患者表达的意思不够明确,医生可以通过询问引导等技巧来明确患者的病情。例如,若遇到患者有咳嗽症状但不能清楚地描述时,可以问“咳嗽怎么个厉害法儿?”对咳嗽的具体程度、时间等进行询问。
2.5 注重使用体态语言和表情艺术
体态语言包括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姿势等。沟通时任何微小的体态变化,都可能会对服务对象产生微妙的情绪影响。例如,当患者表现得对自己的病情和预后很担心时,医生应该面带微笑,并用肯定和鼓励的语气告诉患者,只要坚持正规,绝大部分结核病是可以治愈的,让患者产生信任增强信心。
2.6 详细解释病情
当患者叙述完自己的病史、病情后,可根据具体情况,详细地向患者介绍其病因、发展、预后等,使他们对疾病的诊治做到心中有数。解释过程中语言要通俗易懂,注意谈话的反应,多用鼓励性语言;同时要向患者详细解释积极配合医生诊疗的重要性,使患者更好的配合。
在结核病防治服务工作中,沟通在医患之间是最多的,而且也非常重要,在整个医疗活动中,医护人员要善于察言观,理解和掌握患者在不同病程中的心理状态,选择灵活的沟通方式和技巧,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获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保证诊断的正确和的规范。
参考文献:
[1] 严碧涯.端木宏瑾.结核病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4- 15355- 356.
[2] 李俊民,张秋莲,陈志利.家庭干预模式在防治中的应用[j].医学动物防制,2011276):572- 574.
[3] 张建华.健康教育在督导化疗中的作用[j].医学动物防制,200521医患关系论文3):217-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