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语言带来的误解
作者:何 伦
来源:《祝您健康》1990年第05期
医患关系论文        无声的语言即非语言信号, 它在人际交往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非语言信号包括面部表情(其中以眼睛最为重要)、动作、姿势、交流距离等。作为人际关系一部分的医患关系,也存在着非语言信号的交流。语言交流中产生的误解,如医生口误或病人听错了,可以用语言解释来消除。而非语言信号所造成的误解,则会使病人心事重重而又难于启口。本文对医生常用的非语言信号略加剖析,以消除患者的种种误解。
        1 冷漠的面孔 经常同医生打交道的人会发现,许多医生面部表情较贫乏,尤其缺少笑容。有时病人病得哭爹喊娘,医生也是一副无动于衷的面孔。或许有的患者会因此而愤愤不平,其实,许多面孔冷漠的医生心肠并不那么冷。医学上有条格言,叫做“对病人只能同情,不能用情。”据此采理解,含而不露的平静表情,恰恰是医生的一种职业修养。如果病人痛苦,医生落泪,正常的医疗活动又如何开展?当然,也确有一些表情冷漠而内心麻木的医生,对此应另当别论。而大多数面孔看似冷漠的医生,恐怕还是出于一种职业习惯,患者对此应予以理解。
        2 令人疑惑的沉默 沉默也是一种非语言信号。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沉默还是一种最丰富的表达方式。在各种职业中,医生算是比较善于沉默的人,医生的语言常常关系到病人的病情和预后,因而通常比较谨慎。而病人却会因医生的沉默而惶恐不安、忧心忡忡, 甚至怀疑自己是否患了可怕的绝症。其实,医生的沉默更多的是因病情尚未摸清、诊断尚未明确;或者是有的医生认为病人没有必要了解更多的情况,只要接受就行了。总之,对于医生的沉默不要一味往坏处想,以免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如何以巧妙的方式打破沉默,直接与医生进行语言交流,倒是值得患者加以研究的。
        3 医生的手 人的动作、姿势均可以成为无声的语言,其中,通过手传递出的信息最为丰富。如婴儿在还不会说“再见”时,就能用手势朱表示再见的意思。对于医生的一些体态语言,病人也常常会产生误解,比如,在寒冷的冬天,家长带着突然发病的孩子去看病。医生问过病史后,便心不在焉地搓着手,甚至同坐在对面的医生谈笑起来,病儿家长本来就急得要命,见医生不紧不慢的样子,自然会产生不滿情绪,其实搓手这个动作,早在这些医生作实习医生时,就从他们的带教老师那里学来了。其目的无非是搓热了手再去触摸病人的身体,以避免病人对冷手产生不适感。另外,还有些医生不喜欢同病人握手,病人也不要介意他们的“不热情”。因为人手上的细菌最多,而医生每天又要接触许多病人,免除握手这个礼
节,是符合科学道理的。
        4 保持距离 人们在谈话和接触时,双方之间的距离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不同的距离常常暗示着交流双方的亲密程度。比如,年龄相近的男女青年在一起谈心时距离很近,人们自然而然会猜想到,他们之间可能有恋爱关系。同样,医生与病人交谈或接触时的距离,也反映在病人的心理感支上。倘若某医生总离着病人远远的,就难免让人疑心这位医生是否讨厌病人。但医患关系也有其特殊性,有时保持距离却是一种防止交叉感染的必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