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
勤学乐教分享共进
研讨会英文——厦门市惠小学英语教研组工作交流
厦门惠小学陈美玲
一、勤学
英语教研组不仅仅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一个组织机构,更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学习共同体”。组内的每位老师都深深地知道“学海无涯”、“教无止境”的道理。只有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提升个人的专业水平,进而推进教研组的整体发展。
教研中,我们形成了读书交流制度。首先,制定个人阅读计划;(除常规的学习外,要求组员根据自己的专业薄弱点来制定“进补”计划,如新教师要将熟读课标,加强口语语感训练等。)同时,开展读书交流活
动,学校专门为英语组订阅两刊一报,在办公室的一隅开辟英语阅读角便于老师及时阅读,查阅资料,还安排组员分头收集理论学习材料,要求老师要对重点篇章进行标注,然后在既定的阅读时间内学习交流。而后老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个人读书心得和个人反思。如吴熙老师撰写了《灵活运用报纸进行阅读教学》,陈美玲老师撰写了《多样化的阅读素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王琼茹老师撰写了《如何指导学生在篇章中理解词义》等。
通过学习和交流,老师们明白了课改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在不断的实践中对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的相关理论有了新的认识。其次,教研组的老师也积极参加市、区组织的各项听课、备课、课题研究等培训及其他业务培训。
除了自身的学习外,我们的成长还得力于专家的引领。学校在开展教学研究中,积极寻求区、市专家的指导。市教研员林晓晶老师、区教研员康彩虹、林碧秋老师参与了我组承担的市级课题的论证,指导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并且在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期间,多次下校指导我校英语组的课题研究工作。她们为教研活动提供最新的资讯,与教师一起备课、听课、评课,根据每位教师的不同特点,研讨改进教法。从专家们的身上,我们不仅吸收了丰富的教育教学方法,更是从她们们身上获取了丰富的教育理念。老师们受益非浅。专家的指导,提升了我们整个教研组的整体科研水平。
二、乐教
何为“乐教”呢?我们认为要做到“快乐教学”,就要先保证“教好”;而教好的前提就是要“会教”,这就需要我们加强校本研究。我们都知道教学研究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是我们组的老师们都乐观而且肯吃苦,他们用极大的热情对待着自己的工作。在努力付出的同时,也享受着工作带来的快乐。
目前,我们教研组进行的校本研究根据内容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跟进式研究、课例式研究、问题式研究和课题式研究。
(一)“跟进式研究”
“跟进式研究”是,采用一人同一课题多次授课、教研组其他教师跟踪听课,同伴之间共同研讨、共同反思,不断完善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也有人把这一过程称为“磨课”。其流程为“备课──上课──评课──反思──再备课──再上课──再评课──再反思”。
上课是实践的过程,评课为剖析、推敲的过程,而反思则是授课者将英语教学理念转化教学行为,成为下一次实践运用的先导。实例证明,一位教师要从一名新手逐渐走向成熟,成为优秀教师。其途径就是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的。这种连环的跟进式教研砺练,加快了年轻教师的成长速率。“跟进式研究”成为我校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二)课例式研究
“跟进式研究”是对教师个体的递次跟进研究策略,课例式研究式则是团队型教学研究方式。这种教研方式为“教学设计——说课评点——课堂实践——评课研讨——案例分析”。每一次的开课活动从选材、备课、试教、评课、说课、修稿,组内教师都积极地参与进来。在多次反复的上课与观察分析、比较揣摹中教师们不断改进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使个体和体在柔性“碰撞”中实现各自发展。
每学期,我们都会开展“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研究。同年段的两名老师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以我组王琼茹老师和吴熙老师的研讨课为例。他们所上的内容均是一年级起点第十一册Module9 Unit1。琼茹老师的教学从课本设定的情镜入手,带领学生在完成课文教学内容后,以有声阅读的方式拓展相关的课外知识。而吴熙老师则是在课前提供大量的篇章,设计环环相扣的阅读任务向学生输入大量的同主题的信息,然后才集中突破课文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思路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差异,更是在碰撞中激荡出思想的火花,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问题式研究
问题式研究即集中一个阶段以来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会诊”,作为一个研究专题,开展体合作的教学研讨。问题的确定是来源于课堂,目的是解决教学中实际的问题。其模式为“问题引导——经验调动——实践切磋——理论指导——总结提升”。
例如,06学年的第一学期,在普听了一轮英语课后,我们发现老师们在教学上很有创意,设计了许多新颖有趣的小游戏来组织教学、操练语言,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很高,但是语言点训练不到位,语言交际只停留在操练的层面,虽然课堂热热闹闹,但学生所得与教学目标还有差距。为此我们特别就“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进行专题研讨。先由教研组长亲自上一节教学示范课,而后组内老师聚在一起,相互交流,老师们在交流研讨中达成共识,最后制定出我校在英语教学上的常规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加强学生的语言技能操练,提高综合运用能力。运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低年级以创设情景,游戏教学和TPR教学为主;高年级采用阅读教学,以语境学习,语言思维训练为主。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时的评价,调控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是我们组内每一位老师长期坚持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随堂听课中,我们发现课上老师们评价学生,语言不够丰富、评价形式比较单一。为此,我们针对“课堂教学评价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作了专题研讨。倡导老师应该丰富课堂教学评价的语言和形式,在研讨过程,老师们收集了许多教学中常用的评价用语,教学中有意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给予
不同层次的评价,每位老师还设计出自己主题分明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评价表。丰富的课堂评价语言,精美的课堂评价表已成为我校英语教学评价的亮点,形成我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特文化。如今,在市、区研讨课上,我们也欣喜的看到运用课堂评价表来进行形成性评价这一方式正在英语课堂中悄然“流行”起来。
(四)课题研究式
为了促使我们的老师更快提高专业素养,向研究型教师发展,学校鼓励老师开展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加强小学生英语阅读训练,有助于增加学生的语言信息积累提高语用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我们确立了“小学英语阅读校本资源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该课题于2007年8月被厦门市教科所立项为“十一五”市重点课题。课题的确立,我们大家都非常的兴奋,说明我们的研究的内容是很有价值的,我们的研究方案是可行的,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我们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的结合,尝试构建阅读教学的三种模式:一是阅读浸入课,二是阅读
拓展课,三是校本阅读课,并推出21节区级以上阅读研讨教学课例。与此同时,课题组成员分别通过网络、教材、课外读物等渠道收集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读物,改编22本课外阅读故事集,并根据教材的主题,开发三至六年级的英语校本课程资料共八本。同时将阅读相关资源制作阅读资源库。这些阅读课题的实践研究与资源拓展丰富了教研组的物质文化。2008年5月,我们举行了市级课题“小学英语阅读资源
的开发与运用”的中期汇报。
在此之后,我们继续进行校本课程资料的二次修订,以及资源库的更新工作,并于2009年12月29日举行了该课题的结题鉴定会。厦门市与我区的领导、专家,以及来自全市的小学英语教师两百多人参加了本次鉴定会。鉴定会上,由课题组组长陈美玲老师展示了一堂研讨课例。该课采用的是课题研究的阅读教学“三模式”之一的主题式阅读模式。
课例展示后,课题主持人陈雪芳老师做“小学英语阅读资源开发与实施”课题实验报告。专家鉴定组在听取汇报、观摩研究课例后,认真查阅了课题组提交的研究过程资料和课题实验成果。他们一致认为这是一次“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课题研究。我们圆满地完成了预定的实验目标,顺利结题!这一课题也在今年3月份通过厦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评选,推荐参加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评选。
在结束了该课题的实验工作后,目前我们整个教研组在陈雪芳老师主持的厦门市思明区名师发展工作室进行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的整体性研究工作。我们在课题研究中体会到教师的神圣、教师工作的乐趣,在工作中享受成功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三、分享
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进行组内分工合作、个性反思的集体备课制度。在五年多的实践与探索中,我们发现:教师的集体研课、资源共享的意识在不断地增强,为了便于及时交流信息,我们组建QQ,要求每一位教师将教学预案发送在QQ空间里,在预案的一侧写上自己的个性化思考,课后在预案的结尾处写上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凭借网络,共享资源,教师们可及时传递设计教学中的所思所想,也可围绕教学主题,深入思考,畅所欲言。(这是,我们在QQ空间上评课的片断记录。)另外,每位老师都有一个负责质量把关的年段,他们要将各年段的备课资源、阶段练习材料进行整理,建立备课资源包,习题资源库,上传在FTP上,以便组内教师更全面地理解教材、开拓思路、构想教学。
合作、交流、对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在合作的氛围中,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使教师收获的不仅是同伴的思想交流,更是在不断地启迪、领悟,超越自己的思想。我们每次研讨的时候,老师们都能“各抒己见,自圆其说,观点交锋,讨论争鸣”。四个学年下来,学会聆听、深度交谈已成为教师之间体学习的一种自然状态,我们组常常在争论中“面红耳赤”,而我们的一些自认为还不错的教学设计也常常遭到他人善意的质疑,如“你的活动设计实用吗?有效吗?”“你的任务活动设计与前一个环节的游戏操练有层次上的区别吗,有体现综合运用吗?”我们就是在一次次的否定中寻最佳设计方法。在无拘无束的交流中,相互启迪、互相融合,同伴的思想与良好的建议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四、共进
五年来,我们的校本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我们的老师多次承担全国、市、区级教研活动,推出了二十一节区级以上成功课例,每一节课例都凝聚着教研组所有老师的智慧,教研组在各级各类英语教学技能比赛和学生竞赛中获奖。
陈雪芳老师在市、区做了多次关于教材讲习、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和教学评价的专题讲座,她的论文在CN级刊物上发表,还出版了个人作品集《行走在教育科研的边缘》。
2006年参加工作的的江琳君老师在见习期被评为见习期优秀学员,并于2007年11月承担了市级公开观摩课一节。
王琼茹老师在厦门市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中带去英语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在2009年厦门市青年英语教师大练兵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吴熙老师多次承担市、区级研讨课,并在第四届全国“新标准”杯教学设计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她的论
文获得市论文评选二等奖。2008年,被评为思明区的英语教学能手。
周晓丽老师作为一名外聘教师在区域性教学研讨活动中展示课例,她的习题设计发表于CN级的英文报。
教研组长陈美玲老师在全国的英语教学论文、课件和说课大赛中评比中获奖。她的论文获得省论文评选二等奖。她被评为国家级课题实验优秀教师,同时也是区骨干教师。
教研组累计在市课题研讨会、教材培训研讨会、校本教研研讨活动等交流校本研究经验达十次。其中,2008年12月在厦门市小学英语“校本教学研究”研讨活动上推广我校的校本教研经验。2009年6月,我校校本教研经验论文《教研组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在《福建教师》上发表。以上活动在一定范围内传播推广了我校英语教研组在新课程实验和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随着我们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老师们渐渐成长,由稚嫩走向成熟,由成熟走向发展。我们也用成长纪录档案的方式将老师的教学成长过程纪录了下来。在一次次的教研组活动中,我们一起反思,一起实践。最终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堂堂比较成功的展示课、研讨课,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们的一起思想,一起成长。“勤学、乐教、分享、共进”是我们英语教研组建设的目标与期望。当我们拥有共同的追求,每一个成员都在为这一追求而思考、行动的时侯,整个教研组就会形成独有的精神气质,我们的教研氛围将更加浓郁,校本研究的故事也将更加精彩。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