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是什么意思
再别康桥是什么意思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名作,意境优美,⾳韵悠扬,堪称经典。常见的意象与意义清浅的词句,似乎毫⽆费解之处。但是,仔细推敲,根据“知⼈论世”的批评原则,将这⾸诗放到历史背景中加以解读,将会意识到⼀直被我们忽略的隐含的意义。⾸先,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境界,如“河畔的⾦柳”之类,提醒我们这是春天的景物。
  然⽽这⾸诗写于11⽉6⽇,是徐志摩从英国回国船到“中国海上”时候,按当时轮船的航期,可以推定这⾸诗⾄少写于他离开康桥的两个⽉之后。因此,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季节当是秋季。也就是说,当时康桥的柳树,早已枝枯叶黄,不可能是春天的那种“⾦柳”,是“⼣阳中的新娘”。诗中还有“夏⾍也为我沉默”⼀句,显然,当时也不可能有什么“夏⾍”。这样看来,徐志摩这⾸诗中的康桥,不是他重回时那个季节的康桥。当然,诗⼈有理由虚构。但问题是,徐志摩为什么不写眼前的康桥,不写他所告别时的康桥?这是诗⼈的“狡狯”,还是别有隐情?其次,徐志摩这⾸诗写于1928年。我们知道,这是他和陆⼩曼结婚(1926)的两年之后,徐、陆的婚姻来之不易且不说,徐志摩对这个婚姻期望太⾼也是异乎寻常的——他以为他和陆⼩曼将是⼀对“神仙伴侣”。然⽽,⼈事难料,世事多乖,婚后的感情⽣活越来越不如意,正像⼈们所知道的那样,原因出在陆⼩曼⽇益颓废,不仅沉湎⼤上海“⼗⾥洋场”的纸醉⾦迷的⽣活。爱情神话幻灭的徐志摩,⼀⽓之下,远游国外,从美洲到欧洲,到伦敦,有此1928年6⽉⾄12⽉的海外之⾏。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1931年,徐志摩在致陆⼩曼的.信中说,1928年“我决意去国外时是我最难受的表⽰,但那时希冀你能明⽩我的苦衷,提起勇⽓做⼈”。这就是说,1928年的国外之⾏,是负⽓出⾛,难怪没有带上陆⼩曼⽽只⾝独⾏,令朋友们惊异、猜测。这个历史背景提醒我们,《再别康桥》有其现实⽣活的个⼈情感内容。原来,康桥不仅是徐志摩的母校,⽽且是他⼈⽣的巨⼤转折之所在。那⼀段学⽣⽣活中,他爱上了他终⾝难忘的林徽因,并因此和妻⼦张幼仪离婚。吃不到的葡萄并不总是酸的,有时可能是难以想象的甜蜜。正如⼈们所知道的那样,徐志摩没能和林徽因成为“神仙伴侣”,是他⼀⽣的遗恨。因此,康桥之于徐志摩,决不仅仅是母校,⽽且是他追忆过去年华、怀念往⽇情思的载体,是⼀段情感体验的象征。所以在后来的岁⽉⾥,康桥不断在他的笔下被神化。
  《我所知道的康桥》云:是康桥使他“变⽓息,脱凡胎”的。谜底很简单,现实的婚姻如此糟糕,对陆⼩曼的失望,使得徐志摩重回康桥时,更加怀念他往⽇的恋爱对象,那是他的初恋,⽽初恋的对象才是他⼼⽬中真正的“神仙伴侣”。也就是说,《再别康桥》隐含的思想情感就是借康桥来抒发他内⼼难以⾔表的过去与现在相交织的复杂思想情感,既有对往⽇的追怀,⼜有对现时的忧伤。这⾸诗的最后,不仅注明写作⽇期,⽽且注明写作地点——“中国海上”。不是离别康桥时写的,⽽是离别之后即将踏进家门时写的。将要回到现实婚姻中来,负⽓出⾛的徐志摩⼜⽆奈地归来,百感交集,“在康桥的柔波⾥,我⽢⼼做⼀条⽔草!”这样的诗句中包含了多么难⾔的内容!记得陆⼩曼在⼀篇追怀徐志摩的散⽂中说,徐志摩的诗“没有丝毫烟⽕⽓”。看来没有真正读懂这⾸诗的,并不仅我们这些精⼼的读者。并且,陆⼩曼始终没有真正理解徐志摩,到底不是徐志摩灵魂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