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是一首著名的现代诗歌,由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创作,表达了作者告别英国时的悲痛和感慨。对于高中学生,理解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是必须的,可以启发学生的文学情感和审美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介绍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语言艺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诗歌的形式语言及其特点
我们需要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形式语言及其特点。 “再别康桥”采用了抒情诗的形式,由四个六行结构的小诗节构成。每个小诗节的第一和第二行呼应,第三和第四行对仗,第五和第六行呼应,在语言上呈现出平仄、韵律的变化。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形式语言、韵律变化与内容情感的关系再别康桥写作背景,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二、文本细读及其意象分析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诗歌形式语言的基础上,进行文本细读。在阅读中,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表象与意象,分析作者所运用的寓意手法,如比喻、象征、拟人、对仗、意象等。比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表述了诗人情感的激荡与冲动。学生可以通过细读,结合背景知识和心理共鸣,深入体悟作者内心的感受,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蕴和美感。
三、关注诗歌的文化历史背景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关注诗歌的文化历史背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在英国留学期间写尽的,他的境遇与情感因历史、文化、个体因素而受到影响,并且与其他文艺创作形式相互呼应、相互渗透,若能理解相关背景知识和思潮,可以有效读懂诗歌,具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植入文化背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我们需要通过课堂的讨论和习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写一首自己的诗歌,摆脱因语言障碍而产生的创作恐惧,通过创作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批改、点评等方式,指导学生审定表达方式、改进表达方法,以实际行动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言实践技能。
面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艺术是必须的。通过形式语言、意象分析、文化历史背景分析和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文学热情和审美情感,加深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文学情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