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再别康桥》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1.培养学生诗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创设情境,细心品味,感受徐诗“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通过意境表现出的绘画美。
歌曲导入
1.播放歌曲《再别康桥》,学生猜歌曲名称。
明确:刚才我们欣赏的歌曲改编自徐志摩先生诗歌的《再别康桥》。
从刚才这首歌曲中你听出了什么?
明确:诗人作别康桥时的惆怅不舍,依依惜别之情。
知人论世
过渡语:为何作者会如此不舍呢?
【背景资料】
康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10—1922.8,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说过,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生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点拨:这说明,没有康桥,也许就没有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徐志摩。由此可见,康桥对徐志摩实在太重要了。
【背景补充】
在那里,他与英国伟大的哲学家罗素结为挚友。1921年,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这年10月,他见到了一个影响他一生价值观的重要人物——罗素,并与罗素建立了终身友谊。罗素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他给了徐志摩完美的人生教育和思想启迪。
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因。1922年3月,为了追求林徽因,徐志摩在柏林与怀有身孕的张幼仪离婚,在当时的中国离婚可是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这也表现出徐志摩对于爱、自由和美的追求。在英国留学期间,徐志摩与林长民、林徽因父女交往甚密,当时徐志摩经常约16岁的林徽因到康桥附近散步,康桥成了留下他最美好回忆的地方。
提示:为何是“再别”呢?
1920年,在剑桥大学学习,1922年回国时写过《康桥再会吧》;
1925年,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写下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第三次访问英国,在快要归国途中,写下了这首传世经典《再别康桥》。
过渡语:怪不得有人说,萦绕在徐志摩身上的有一个康桥情结。那么我们现在就一起走近这首诗,去解读徐志摩的康桥情结。请大家一起朗诵这首诗。
品味三美
(一)建筑美
王朔有一部小说,名字叫《看上去很美》。请大家仔细观察这首诗歌的布局,说说看有什么感受
闻一多,“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指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有整齐之感,即排列整体。
(二)反复诵读,体会音乐美
任务一:学生听名家朗诵,并试着模仿、吟诵这首诗歌,思考:为何这首诗歌朗诵起来这么美?
活动1,请诗歌最后一节划分节奏,联系本学期学过的诗歌《氓》《蜀相》等,通过比较,体会《再别康桥》节奏上的错落有致。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试着将“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改成“我走了/悄悄的,正如我/悄悄的来”,感受节奏变化带来的朗读体验。
点拨:古诗的美是一种有韵律的、有规则的美。徐志摩承继了古典诗歌的优点,但他进一步发展了古诗的节奏韵律,让我们感受到,错落也能产生美感。我们将这种节奏错落的美感成为诗歌的“音乐美”。
思考:第一节与最后一节韵脚一样,内容差不多,乐感也差不多,读起来会有怎样的效果
明确:回环复沓。
活动2,试着把“轻轻地”改为“很轻的”,体会一下。
明确:诗歌运用了叠字,叠字能使诗歌的读起来更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点拨:诗歌的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音节和谐,节奏感强,读起来才能朗朗上口;朗朗上口,错落有致才能产生优美的旋律;所以,有时改变一个词语、一个字,甚至一个词语的位置都会破坏这种音乐美的韵味。
追问:《再别康桥》的音乐美还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诗歌押韵:娘、漾、摇、草、虹、梦、溯(入声)、歌(入声)、箫、桥、来、彩。
点拨:韵脚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二四句押韵,一节一韵。
韵律富有变化。
活动3,读一读:这一节的诗歌韵脚有何特点?
那榆荫下的一潭(an),不是清泉,是天上虹(ong);揉碎在浮藻间(an),沉淀着彩虹似的梦(ong)。
ABAB,运用了“交韵”(也叫交叉韵)。
活动4,请一名学生范读诗歌,再次感受“音乐美”。
绘画美
活动5,对比阅读:同样是关于离别的诗歌,《一朵红红的玫瑰》与本诗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再见吧,我唯一的爱人!
不过别离片刻!
亲爱的,我会与你重逢,
纵使万里相隔。
明确:《一朵红红的玫瑰》直抒胸臆,直接表达自己对爱人强烈的爱与不舍。《再别康桥》运用了大量的意象(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潭、虹、长篙、星辉、夏虫等)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活动6,诗人是如何用意象传情达意的?请选择其中的一个意象进行分析。
教师点拨:
“云彩”:这里“云彩”是诗化了的意象,即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所说的客观对应物。那么诗人为什么要跟“云彩”作别呢 诗人其实是在与美好的回忆作别。而这种回忆又是不能跟任何人讲的,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因此只能是轻轻地告别。正如林徽因在悼念徐志摩的文章中所写到的“你永远是那样的潇洒。”沉重的告别在诗人这里变成了轻轻的,足以见诗人那种潇洒的意气。古人描写音乐时常用到“此时无声胜有声”,这里“悄悄”的韵味正是如此。是一种无言的境界,无言的美。
金柳:“惜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这个经典意象跨越千年的风韵,婀娜妩媚过唐诗宋词,带着《诗经》最初的文化印记和情感烙印;另外“金柳”一词也展现了夕阳西下时柳树婀娜多姿。有形象的美感,有情感的深蕴,意象的魅力由此展现出来。
【提示】诗人将金柳比喻什么?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诗鬼李贺曾有“嫁与春风不用媒”的诗句。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新娘”集世间所有的娇美、惊艳、幸福和爱恋。是康桥河畔最焦点的焦点。
“青荇”:来自《诗经》的河洲水湄,来自诗三百的第一章:“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在中国传统的意象中,在古老的吟唱中,“荇菜”是当之无愧的“爱情草”。而“青荇”和“金柳”紧紧呼应,“金”对“青”,一热一冷,一闹一静,参差对照,别具一格。“柳”和“荇”是世间最诗意、最多情的意象。一开篇便已为整首诗做下了铺垫,营构了美好的意境。
另外,在情感上,两个意象也是相呼应的。“金柳”的艳影在康河的柔波中荡漾,同时也荡漾在“我”的心头,因此,满怀爱恋的“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永远追随。
“天上虹”:“天上虹”的形象感在于颜,在于它的带状的美,所以美在虹的彩与形状。但是虹缥缈,转瞬即逝,“天上虹”又因其彩斑斓承载着青年人五彩斑斓的梦幻。所以我将其解读为五彩斑斓但显得虚幻的青春之梦。
“星辉”:星辉给人以灿烂的感觉,尤其在夜幕之下,我们仰望星空,便会觉得天真的很美。那么“满载”二字结合“星辉”给人以富足之感,在诗人的想象中成了实现理想的成果,灿烂而富足。另外,星辉是徐志摩追求自由、美和爱的象征,是他理想的人生状态。这梦里,只有他一个人在寻、一个人在探索,这样的“单独”让他的精神和理想有了一种孤独感。这一船星辉照亮了载他的船,却照亮不了他的整个人生,所以星辉只是梦的暂得,而不是永恒。
“笙箫”:“低沉”是笙箫本来的音,“忧愁”是由它而生发的感慨。这就是“笙箫”的意义所在。“放歌”到“不能放歌”,情感抒发在百转千回中积蓄,在一波三折中凝聚,反复的冲撞中,是“悄悄”的别离的笙箫。
“夏虫”:即使小小的“夏虫”也放弃了聒噪,和整个的康桥一起交汇成一种大沉默。在这种大沉默中有千钧的离愁,有万千的别愁,无尽的思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