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课⽂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课⽂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全诗构筑了⼀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微地将诗⼈情感表现得真挚、隽永。可已看出诗⼈对康桥的感情是⼗分深切的。
  1897年,徐志摩出⽣于浙江海宁⽯硖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
  徐志摩的爸爸为海宁⾸富,是海宁现代⼯业的发起⼈。他投资很多⽅⾯,但最⼤最成功的是对⼉⼦的培养和教育。望⼦成龙的爸爸,在⼉⼦初次店铺时,给他另取名字:志摩。说是⼩时候,有个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顶,并预⾔,此⼈必成⼤器。
  1918 年,徐志摩北⼤肄业后去美国留学。按照爸爸的意愿,徐志摩应该⼦承⽗业,因此到西⽅留学时,他读的是经济系,但不久他就觉得经济学与他⽆缘。他经常与⽂学家交往,渐渐荒疏了经济学。后来因为他⾮常崇拜西⽅的哲学家罗素,1920年10⽉便来到英国留学。到了英国后,才知道罗素到中国讲学去了,这样就在伦敦住了下来。
  不久,听说著名的书法家兼诗⼈林长民来了,即上门求教,没想到邂逅了16岁的林徽因。当时的徐志摩24 岁,已经是两岁孩⼦的爸爸了。
  林徽因的爸爸林长民,毕业于⽇本早稻⽥⼤学,是⼀位爱国的有识之⼠,与⼤名⿍⿍的梁启超有深厚的交往,两⼈早就承诺结为亲家:把林徽因许配给梁启超的长⼦梁思成。⽽梁启超(徐志摩的⽼师)也早把林徽因当做⾃⼰⼥⼉⼀般对待。
  年⽅⼆⼋、情窦初开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表所吸引,两位才华横溢的青年⼈亲密地交往了。⼀次,当他们踏着泼洒下来的⽉光和雾,静静地在康河边漫步时,林徽因⽿边响起波浪⼀样的话语:“徽因,在这样之际,你最想做的⼀件事是什么?”她微笑不语,伸⼿摘下⼀⽚柳叶,轻轻地衔在嘴上。
  徐志摩曾说:“我在康桥的⽇⼦,可真幸福,深怕这⼀⽣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和林徽因的交往,使他感到⽣命似乎受到伟⼤⼒量的震撼,因此,他对康桥这段⽣活异常留恋。
  胡适评价徐志摩说:“他的⼈⽣观真是1种‘单纯信仰’,这⾥⾯有3个⼤字:1个是爱,1个是⾃由,1个是美。他梦想这3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1个⼈⽣⾥,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现实的历史。”
  徐志摩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与林徽因相遇让徐志摩眼前⼀亮,绝伦的完美,使他产⽣了爱,他顾不得已为⼈夫⼈⽗的⾝份,要实现追求美与爱的⾃由。
  ⽽对林徽因来说,已结婚成家的徐志摩⾸先是1个兄长似的朋友,不是婚恋对象。她在⼀篇⽂章⾥披露16岁时的⼼情:不是初恋,是未恋。在伦敦,他们没有达到热恋的程度,但都有会⼼的程度。所谓会⼼就是:徐志摩知道⾃⼰深爱着林徽因,林徽因感受到了,也知道⾃⼰喜欢徐志摩。
  这期间,徐志摩曾对林徽因表⽰了⼀点感情,林徽因见信惊慌失措,⾃⼰不敢给徐志摩回信,由林长民给徐志摩回了信,信上说:“阁下⽤情之烈,令⼈感悚,徽亦惶惑不知何以为答,并⽆丝毫嘲笑之意,想⾜下误解了。”
  经过痛苦的思索,林徽因和爸爸⼀起提前回国了,⽽且是与徐志摩不辞⽽别,只给他留下⼀封信,
信中写道:“我⾛了,带着记忆如锦⾦,⾥⾯藏着我们的情、我们的谊、已经说出和还没有说出的所有的话,⾛了。”徐志摩读完信,颓然地坐在沙发⾥,⼼⾥⼀⽚空⽩。
  虽然林徽因离开了,但徐志摩仍然抱有幻想。于是在1922年3⽉想他的妻⼦张幼仪提出离婚。张幼仪虽然有所预料,但这⼀天真的来了,她还是难以接受。就在徐志摩和张幼仪的第⼆个⼉⼦出⽣⼀星期后,由吴经熊和⾦岳霖作证,徐志摩和张幼仪签署了离婚协议。
  1922年11⽉,徐志摩写的《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在《新浙江》的副刊《新朋友》的《离婚号》上刊登出来。⽂名尚未远播的他,⽴即以此头号新闻震动了中国,造成了现代史上头⼀宗西式离婚案,挑战了中国的封建婚姻制度。
  按照当时知识分⼦的做法,是可以有多种选择的。最古⽼的选择是休妻,写上⼀纸休书,即可把妻⼦送回娘家了。另1种就像鲁迅的做法,把元配夫⼈仍放在家⾥,⾃⼰在外⾯同居。
  徐志摩说,我不能把张幼仪送回她的娘家,因为这是对她不负责任的 ;我也不能把她放在家⾥,我在外⾯再娶上1个(⽽张幼仪是愿意这样做的,但徐志摩不这样做)。徐志摩表⽰,我⼀定要⽤离婚的⽅式来解决我的婚姻问题,让我们两⼈都获得⾃由。。所以在德国请朋友作证写下离婚协议,⽽且⼀回到国内马上在报纸上登出离婚启⽰。
  ⽽林徽因⼀旦回到现实社会,在英伦发⽣的故事,仿佛也变得不太真实。家族中的长辈⼀致反对她插⾜别⼈的婚姻,不允许家族的名誉受损,这让林徽因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经过⼀番思考之后,她明⽩了谁才是真正适合陪伴她⼀⽣的伴侣。因此,开始和梁思成恋爱,并排除了徐志摩的⼲扰。
  梁思成的多才多艺、幽默风趣,深深地吸引着林徽因,他们常常在环境优美的北海公园约会,还随梁思成去清华学堂看梁思成参加的⾳乐演出。梁思成也在林徽因的影响之下,改学建筑学。两⼈在天坛同游时,还⼀同畅想去美国学建筑学,作中国的第⼀对建筑师。
  1924 年4⽉12⽇,第⼀位获得诺贝尔⽂学奖的亚洲⼈,印度⼤诗⼈泰⼽尔率领1个国际⼤学访问团,乘船抵达上海。他是应梁启超、蔡元培以北京讲学社的名义邀请,怀着对中国⼈民的深情厚谊来华访问的,徐志摩理所当然地成了泰⼽尔在华访问的全程陪同。这⽼少两代之间不仅毫⽆代沟,⽽且⼀见之下
即引为知⼰,成为⼆⼗世纪诗坛上的忘年交。徐志摩甚⾄向⽼诗⼈吐露了⾃⼰对⼀位叫林徽因的北京姑娘的暗恋,以致泰⼽尔见到此⾏作为英⽂翻译的林徽因本⼈后,都忍不住想扮演中国神话中的⽉佬,替⼼有灵犀的⼀对青年男⼥牵起红线。
  泰⼽尔访华是中国⽂化史上的1个⼤事件,那时候,徐志摩和林徽因是作为⾦童⽟⼥来接待泰⼽尔的。那段时间,2个⼈的⼼灵仿佛⾛到了⼀起,徐志摩像是换了1个⼈似的,青春焕发,诗意盎然。当时的报刊形容:“林⼩艳如花,和⽼诗⼈挟臂⽽⾏,加上长袍⽩⾯、郊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梅的⼀幅岁寒三友图。”——三⼈同⾏的画⾯被传为佳话。
  在这个活动当中,他们还排演了1个泰⼽尔的诗剧,是⽤英⽂排演的,叫《齐德拉》,那是写爱神的1个诗剧,两⼈分演男⼥主⾓。
  泰⼽尔的⼀番好⼼,最终并未促成好事,少⼥的情怀像深潭⼀般矜持,林徽因并没有答应。⽼诗⼈只能⼀声长叹作罢。他特意为林徽因赋诗: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
  就在接待泰⼽尔后的2个⽉,1924年6⽉,林徽因随梁思成赴美国宾⼣法尼亚⼤学。伤⼼的徐志摩写下了这样的诗篇:“我是天空⾥的⼀⽚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你不必诧异,更⽆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遇在⿊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
互放的光芒。” (《偶然》)
  像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的青年维特爱上了朋友的妻⼀样⼦,只是性别⾓⾊转换,已婚的徐志摩爱上了处⼥林徽因,结果是维特⾃杀了,徐志摩想法解脱了。
  1928年3⽉21⽇,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加拿⼤⾸都渥太华举办了婚礼。渥太华不到鲜红的凤冠霞帔,林徽因⾃⼰缝制了⼀套东⽅⾊彩的婚服。从此以后,林徽因成了徐志摩梦中可望⽽不可及的完美⾝影。
  这⼀年8⽉,徐志摩重返英伦,归国途中,旧地重游,昔⽇之景勾起他的昔⽇之忆,11⽉16⽇,《再别康桥》诗成。
  1930 年12⽉林徽因的肺病⽇趋严重,协和医院的⼤夫建议她到⼭上静养。第⼆年3⽉林徽因到北平西郊⾹⼭疗养,她住在双清别墅。别墅建于1917年,因为早年乾隆皇帝曾在此题字“双清”⽽得名。这⾥林⽊扶疏,环境清幽,⼗分适合疗养。林徽因静⼼养病期间,有了较多暇余来阅读她喜爱的⽂学书籍。捧⼀本书在⼿,焚⼀炷⾹,披⼀袭洁⽩的睡袍,沐浴着溶溶的⽉光,让这位病中的美⼈也不免有⼏分⾃我陶醉。林徽因对梁思成感慨称:看到我这个样⼦,任何⼈进来都会晕倒。⽽丈夫故意⽓她:我就没有晕倒啊!
  当时徐志摩应胡适之邀,在北⼤任英语教授,因此有机会和朋友⼀起去看林徽因,并邀请林徽因在⾃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主办的《诗刊》上发表⽂章。两⼈平时接触不多,但在⽂章上⼼有灵犀,都知道彼此想说什么。  养病半年后,⾝体复原。下⼭的那⼀天,徐志摩、沈从⽂、温元宁等陪了梁思成去接她,并在北京图书馆办了⼀桌宴席。就在这桌宴席上,徐志摩和林徽因约定,参加 11⽉19⽇她在协和⼩礼堂给外国使节讲中国建筑艺术的讲演:“那⼀天,你会在北平吗?”“就是在天涯海⾓,我也要插上翅膀飞到会场,聆听⼥建筑师的精绝演讲!”
  1931年11⽉19⽇,徐志摩为了赶上林徽因的演讲,等不及张学良的专机,也顾不上⼤雾的天⽓,迫不及待地搭上了⼀架由南京飞往北平的邮政飞机。因为⼤雾影响,飞机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爆炸,徐志摩罹难。⽽这架飞机的机号正巧叫“济南号”。
  在协和⼩礼堂作讲演的林徽因,曾⼏次将热盼的⽬光投向门⼝,可她盼望的⾝影就是没有出现。第⼆天,望穿秋⽔的林徽因得到徐志摩遇难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地昏倒在地。醒来后,感觉到天是墨⼀般地⿊暗,哀痛的哽咽锁住了她的嗓⼦,许久没有说话。
  徐志摩的⼀⽣是传奇的⼀⽣,林徽因的出现点缀了他那浪漫的诗意世界。当初有⼈劝他放弃,他却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这段宿命的.爱情与浪漫,让⼈感到更真实,更刻⾻铭⼼。
  感情没有冲破理智的把握,恋情变成了最纯洁的友情,没有丝毫的羡慕——嫉妒——恨,没有⼀点⼉野蛮的“爱你没商量”。
  伟⼤的爱,有徐志摩式的含蓄的“悄悄的我⾛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愿做康河⾥的⼀棵⽔草,向岸边的⾦柳招摇;还有梁思成式的坦诚的“你是⾃由的,如果你选择了⽼⾦,我祝你们幸福”。更有⾦岳霖式的直⽩的“思成能这么说,证明他是爱你的,我不能伤害1个真正爱你的⼈,我退出”,从此去过逐“林”⽽居的⽣活,终⽣不渝。
  伟⼤的爱是真正的⽂明!
  梁思成曾经说:“林徽因是1个很特别的⼈。不论是⽂学、艺术、建筑乃⾄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她能作为1个严谨的科学⼯作者,和我⼀同到村野僻壤去调查古建筑;然后⼜能和徐志摩⼀起,⽤英语探讨英国古典⽂学或我国的新诗创作;它还具有哲学的思维和⾼度的概括事物的能⼒。”他说:“做她的丈夫挺累的,因为你必须跟她⼀样地反应敏捷才可以,否则就跟不上了。”
  林徽因单单在美术⽅⾯就曾做过三件⼤事:①参与国徽设计,②改造传统景泰蓝,③参加⼈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莫⼤的贡献。
  ⽽徐志摩⽤了⼗年⼤量的新诗作品以及对⽂学的激情,最后,还是以最纯情浪漫的真我,还给时代1个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徐志摩。
  让我们回望在中国⾛向世界⼤舞台时,曾经活跃过的1⼤批优秀⼈物。他们的才能,他们的抱负,他们的情怀和⽓度,都是值得后代敬仰的。⽽他们却悄悄的⾛了,挥⼀挥⾐袖,不带⾛⼀⽚云彩。
  ⼀次跨越时空的旅⾏,叙述着过往的爱与离伤。泰⼽尔、胡适、梁思成、林徽因、⾦岳霖,⼀代⽂⼈、书⽣、知识分⼦的⼼灵对话。
  《再别康桥》带我们回到某1个遥远的时代,如⾳乐的诗,幻化为如诗的⾳乐。
  拓展阅读:《再别康桥》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散⽂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1915年毕业于杭州⼀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学、天津北洋⼤学和北京⼤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伦敦剑桥⼤学当特别⽣,研究政治经济学。深受西⽅⽂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量诗⽂。1923年,参与发起成⽴新⽉社,后加⼊⽂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学教授。印度⼤诗⼈泰⼽尔访华时任其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多、朱湘等⼈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夜》、《猛虎集》、《云游》。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派的代表诗⼈。1931年11⽉19⽇,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机坠⾝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