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感悟(通用5篇)
1.杜甫的感悟 第1篇
甲午年正月,余旅寓巴蜀,过杜甫草堂,念及杜工部一生漂泊,居无定所,命途多舛,遂作此篇以缅怀先哲,略表敬仰之心。
蜀山接蜀水,垂柳复垂柳。工部旧居今尚在,雾里苍苍几重墨。
忆昔少年时,振翅上青山。弃燕雀之小志,愿鲲鹏以遨游。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上兰经芳杜,挥鞭日将暮,青牛将出章台路。章台接建章,怎奈路途艰!十度春秋,几番浮沉,唯余一腔报国之热血矣!
疏勒井泉寒尚渴,燕山烽火夜应明。后骑应分渔阳城,前旌已破洛阳宫!兵败须臾如山倒,七巧玲珑报无门。车辚辚,马萧萧,空有志,身囹圄。
九死一生得脱去,一腔报国心,讽谏左拾遗。行行避叶,步步看花。然奸佞进谗,紫微震怒!本意奉宣室以致尧舜,居庙堂而治盛世,事多与愿违。君虽有璨璨若明月之才,明明如明星之德,一旦被疏,去国怀乡,不复被用,虽心系君王,兼怀天下,岂不枉然?
见原野之秀芳,忆长河之邃谷。若有兰闺数十重,怎知榆塞三千里?潼关道上为三吏,东都境里作三别,文易成功功难就,槛外长江空自流!酒醉深处愁更愁,只为社稷为君侯!咸阳桥下争相泣,谁教夫婿苦苦行,恨鞍马之劳顿,痛银箭之更赊!
蜀山风候异秦川,少陵逆江入巴蜀!巴蜀道难,少陵心艰。纵令蜀国多名山,直教中原荐贤才。浣花江畔为浣花,月夜深里作月夜。闲来筑屋碧溪上,却恐秋s风破茅屋。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扁舟一叶,寄浮生于清流;残阳一瞬,问前路以何在?悲少陵之迟暮,叹其生之多艰。
钱穆曾言:惟君子能处一切境而不去仁,在一切时而不安于仁,故谓之君子!然秦山破碎,泾渭难分,君以饥寒之身而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犹思悯国哀民。伤时桡弱,情不忘君,忠兮,义兮!
人兮,鬼兮,诗兮,圣兮!后人而视矣。范文正公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公亦是也!
君生其时,不得其志。将泣于文,亦兴于文。仁人矣,智人矣,贤人矣,圣人矣。其文即万古仰之,传十世可至万世而为典。嘉其处世为人,岂不为吾辈之楷模乎?
不朽子美!
2.杜甫的感悟 第2篇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蹭蹬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历史性的见面了,从此既开启了这两位伟大诗人的友谊,又使两位伟大诗人的诗词创作走向巅峰。此时,李白早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从此,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而伟大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交流交谈,访道问仙。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愉快长谈。
在梁宋,李白和杜甫还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可三人各怀大志、理想相同而走到了一起。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为国家的富强昌盛而高兴,也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白杜甫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以后他们在诗坛上的巨大成就产生了积极、巨大的影响,从而走向辉煌。
之后李白杜甫各自游历、从政,但至少有三次遇到一起。命运使他们或遭污陷、或受围困,最后失落、没落了。虽然政治生命与自然命运不济,但却成就了他们诗词的辉煌。李白冬游坊州(在长安之北)时,杜甫则游于晋(今山西省处)。之后李白长往长安,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别馆,渴望拜见宰相张说,他先结识了其子张相。又谒见其他王公大臣,均无结果。李白在此期间暮秋游邢州(在长安以西)。开元十八年(730年)十二月,宰相张说去世,这年李白三十岁。李白曾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因遭人谗谤,连日上书自白,终为所拒。开元十九年(731年),李白三十一岁。这年玄宗多任宦官,尤宠高力士,时四方表奏,皆先为高力士所决。十月,玄宗驾幸洛阳。
这时的李白却穷愁潦倒于长安,自暴自弃,与长安市井无赖之徒交往。之后李白离长安,经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县)。秋到篙山五岳之一的中岳(为河南省登封县的名山),恋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有些心灰意冷的李白遂有隐居之意。冬天就要来临时他滞留洛阳。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的好运终于来了,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是降辇步迎的,并且“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
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但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岁,他诏翰林院。这年的初春时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宫中行乐词》,赐宫锦袍。到了初夏时节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
李白的理想是参政治国啊,可能是李白的出身问题使他无法正常入仕,就只得靠诗词才华接近唐朝的最高统治者李隆基才能实现,可唐玄宗只封他供奉翰林,这与李白的理想相差十万八千里,于是他对这种御用文人的生活日渐厌倦,开始纵酒以自昏秽。并做出些出格的事:他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这样就遭到了宫中一些人的忌恨,他们谗谤于玄宗,玄宗听到谗谤的话多了就疏远了李白。李白见状请辞,唐玄宗不但准了还赐金放还。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
罪,被投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一代诗仙,魂归天外。
李白不但诗词成就颇为了得,他在书法、剑术、道经方面造诣很深,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他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是千古绝句,李白的代表作品有:《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风词》《结袜子》《菩萨蛮》《忆秦娥》《上李邕》《梁甫吟》、《永王东巡歌》、《行路难》《上阳台帖》《庐山谣》、《江上吟》、《襄阳歌》、《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邀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夜下征虏亭》、《苏台览古》、《乌栖曲》《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狱中上崔
相涣》、《上崔相百忧章》等等不胜枚举。
杜甫呢与李白分别后,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河西尉,这种小官杜甫不愿就任,朝廷改为右卫率府、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的兵曹参军,杜甫为生计只得接受。安史之乱爆发的次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肃宗)。杜甫听说肃宗即位,就去投奔途中却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他关注着时局的发展,并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叛乱结束后,杜甫经过千难万险最后来到成都,在好友严武的帮助下盖建著名的杜甫草堂,并在严武的举荐下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又称“杜工部”。严武去世后杜甫离开了成都。历三年,杜甫思乡回乡,却因困难一直住在船上。代宗大历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聂县令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终年五十九岁,天妒英才。杜甫的诗“有诗六十卷”《杜工部集》十八卷一千四百另五篇,较著名的诗词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最为清平调 李白
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3.杜甫的感悟 第3篇
在旧书摊上,我居然淘宝淘到了一本杜甫诗选注,当然它不是什么孤本善本那样的文物,但对于一个文学爱好者来说,我为自己的幸运感到窃喜不已。同时也为这本诗集的遭遇感到惋惜,诗圣的东西居然被人抛弃。
回到家里,我并没有把它束之高阁,珍藏起来,而是放在枕边,时时拜读。
常念杜甫,让我见识了诗圣少时也有少年人的活泼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活泼好动、爬上树抢枣摘梨的杜甫,是否让你眼前一亮呢?也见识了他青年出外游历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也有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狂放不羁的一面,也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宏伟抱负。
常念杜甫,让我时刻不忘他的忧国忧民之心,为他的伟大的人格魅力所倾倒。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长吁短叹,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兴奋颠狂,朱门酒肉
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控诉......这些无不反映他心系苍生,胸怀国事。三吏、三别,即使在他逃难中,也要用自己手中的笔,一路写下他当时见到的社会现实,哭诉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即使在自己最困顿的时候,栖身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仍不弃自己的济世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掷地有声的话语,表现了他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读者的心灵 。杜甫这种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博大胸怀永远光照青史!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常念杜甫,你也会感受到诗人温情的一面。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诗人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妻子儿女同聚一处,重新获得了天伦之乐。在一片宁静的氛围里,细腻地描画了优美恬淡的景物,随意地叙写了闲适温馨的生活情趣,对于屡受挫折、颠沛半生的杜甫来说,是他少有的珍贵的福气,令他心头为之一暖。他何曾想象过有这样温馨的时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些都反映诗人在外漂泊时,对故乡、对亲人深深地思念。
常念杜甫,也让我常生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慨。天宝十四年,刚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杜甫回家省亲。抛妻别子、困顿长安十多年的他,刚进家门,就碰到小儿饿死家中的惨事。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凄凉,这种吃上顿没下顿,全靠他人救济的生活也太凄惨。在文学方面,杜甫无疑是成功的,但在家庭方面,杜甫又是不称职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