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初入长安的故事
公元730年,30岁的李白多次谒见安陆州裴长史,却遭小人谗言,最终被拒,于是在当年奔赴长安,谒见宰相张说。
这是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满怀希望的进了张府憧憬着见到张说后平步青云的生活。偏巧张说抱病在床,他的儿子张接待了他。而张这人虽然生在爱才之家,却生性是嫉贤才之辈,自然不会给李白什么机会,草草应付了事。仅是如此也还好说,他还联合其他王公大臣疏远李白,使得李白谒见其他人时也落得无功而返。是年秋天,李白幡然醒悟,感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后,开始了他的周边游。转年,曾心怀壮志的李白已经过得穷困潦倒,开始自暴自弃,俨然就是长安市井中的一个小混混。总这样混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当年李白离开长安,留在了洛阳。
第一次入长安让李白看透人心险恶,世间淡泊。
公元742年,玄宗帝通过玉真公主和贺知章引荐,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大为赞赏,遂召其入宫。这次入宫可是李白这一生的高光时刻。有记载李白进宫朝见当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
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这可到破天的待遇呀,虽说当时李白已经年过四十,大场面也都见识过了,但能让皇帝如此重视,真够他吹一辈子了。玄宗帝当场问了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着自己的见识与学识与玄宗帝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并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玄宗对其更加赞赏,一个眼神递下去,李白就成了翰林,而且是供奉翰林。听名字也能想到,这个职务就是专为皇上量身定制的,不用做其他事务,只要佐佑皇上并为其写诗赋曲即可。
李白可是有个性格的诗人,他狂呀,虽说前些年没啥大作为,但也受不了整天做些鸡零狗碎的事。晚上伺候皇帝洗个澡、白天陪着娘娘们赏个花。一个“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的大诗人,却干的是太监、宫女们的事情。这根本不是他像的“佐佑”,他想要王权和鸿业,权呢?业呢?再这样下去,他李白将有何颜面示人?所以此时的李白非常的痛苦,但又没有解决办法,只能在闲暇时与三两好友饮酒作乐,排解心中郁闷。
转年的冬天,李白正与贺知章等三两好友喝酒时,突然接到诏书,要他为朝廷起草出师诏,这可碰到了李白的强项。他欣然应诏并借着酒劲在一个时辰内慷慨激昂、扬扬洒酒数千言。此诏书让玄宗帝为其拍手称赞,亲自给他画了一张要授其实职的大饼。没想到第二天,朔方节度使、左武卫大将军王忠嗣的一番奏谏让这份应诏书成了一堆废纸,玄宗的大饼自然也没
了下文,李白也继续过着他醉生梦死的生活。慢慢的,一些谗言到了玄宗的耳朵里,说什么李白“持才傲物”、“图谋不轨”;说他《清平调》词中“借问汉官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是在影射贵妃……奸侫排挤他,宠臣诬陷他,这些谗言令玄宗对李白越发的疏远起来。于是在744年,李白以一句“挥涕且复去,恻怆何时平”收尾,告别玄宗,离开长安。
这是第二次入长安的李白。纵有鸿鹄之志,也被埋没在燕雀中。此时的李白是孤独的、失志的、无奈的,或许还有些许的不甘,但他又能怎样呢?
十年后,意难平的李白再次踏入长安,一为告发安禄山造反事,二为了确自己实现他济苍生、安社稷的夙愿。然而他与杜甫做了许多努力,都没有见到一位管事的官员,反而让他碰到朝廷处置“诬告安王爷造反”的罪犯。这可把李白吓的够呛,立马决定不再揭发安禄山,也打消了献策济世的想法,拍拍屁股南下宣城去了。
第三次入长安,更让李白看清了当时局势,奸臣当道的时代,谁能容下一个正直有才华却又高傲的文人呢。
一生都在追求济苍生、安社稷的李白,清平调 李白晚年生活穷困,于上元三年(762年)病死于家中。留下最后一篇遗作《临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