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期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二○一一年四月八日
各高校:   
2011328日,市教委召开了2011年度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会议就“十一五”期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总结,对2011年及“十二五”期间的就业工作进行了部署。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副主任赵为粮同志到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现将讲话内容全文印发,请各高校认真学习领会,并切实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坚持民生导向 狠抓内涵发展 推动高校
毕业生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2011年全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重庆文理学院是几本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副主任  赵为粮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总结成绩,研究和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十分重要。刚才,我们对2009-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重庆邮电大学、重庆文理学院、重庆科技学院、重庆三峡学院等四所高校的代表作了经验交流发言,立春副主任就2011年的有关工作进行了布置。我完全赞同。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增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心
过去五年,是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五年,也是高等教育实现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的转变并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我市高等教育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为我市的经济建设、社会和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民生导向,以服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开拓创新,扎实推进,着力加强毕业生
就业政策体系、工作体系、服务体系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进和各高校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创造了不少新的经验,为促进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一是建立完善了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结合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文件精神,制定完善了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实现基层就业项目、政策、实施、管理和待遇“五个统一”,进一步完善了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整合部门和社会各方面资源,实施政府主动、部门联动、区县行动和校企互动,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坚持以学生为本,强化服务学生、服务社会、服务发展的理念,健全了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二是创造了一批新的亮点和经验。2007年,我市在全国率先提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小型化、专业化、信息化、经常化的“四化”工作理念和模式,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肯定;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市在全国率先举办了灾区籍毕业生就业援助系列活动,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到了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高度关注;2009年,我市及时出台了应对金融危机,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十条举措,相关政策措施在全国范围得到了推广。2010年,我市组织高校与工业园区实施校企互动,先后组织100多所高校和中职学校与西永微电园区实施专业设置、
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就业用人等合作,创造了“四个对接”的新经验。近五年来,我市的做法和经验连续五次在全国有关工作会上交流发言,得到了教育部领导充分肯定和兄弟省市的好评,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形象得到了明显提升。
三是圆满完成了政府提出的目标任务。“十一五”期间,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同时面临金融危机压力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了90%左右的较高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以上百分点。2010年,我市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5.5%,年终就业率达到90.6%,签约率较往年也有大幅提升,圆满完成了市政府提出的年度目标任务,为改善投资环境,建设开放高地和促进重庆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上下特别是高校就业战线同志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我市不断创新的结晶。在此,我代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对大家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大家认真总结成绩,总结经验,增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心。特别是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典型更应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全市高校的就业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结合新的形势要求,认识到当前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到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还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结构性
矛盾突出。体现在学科专业结构、毕业生区域流向和各层次学生的规模比例等方面还不尽合理,不能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统筹试验区建设对大量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二是学生定位不准。部分毕业生就业定位不准,就业期望值仍然较高,与实际需求错位。一些学生缺乏吃苦耐劳和敢闯敢拼的开拓精神,不愿到偏远地区、艰苦行业和基层单位就业。三是政策落实不够到位。国家和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政策在落实执行层面存在打折扣的现象,相应的配套措施还不完善,还需要继续努力把政策用足用好,贯彻好落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