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从弟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注释】
  从弟:堂弟。            亭亭:高貌。  瑟瑟(sè):风声。    一何:多么。
  盛:大,凶猛。          罹():遭受。  凝寒:严寒。
【古诗今译】
  山上高耸挺拔的松柏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风刮得是多么强大,松枝是多么的劲挺!当冰霜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而松柏却依然终年端正挺拔。难道松柏不怕严寒吗?那
是松柏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
 
【赏析】
  刘桢(?-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作品流传很少,现仅存十五首。
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采用的比兴手法。本作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描写出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于高山之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向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三、四两句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意思是说风声是多么的凶猛,松枝在风中又是多么的刚劲。是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柏树的可贵品格。
  五、六两句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意思是正当严冰寒霜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柏树却总是那么挺拔美好。通过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松树的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两句的意思是难道松柏就不遭受寒冷吗?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
畏严寒的本性。直接写松柏的品格,点明主题。
  如果说前面四句主要写松树的外在形象,那么后面四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内在品格。它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这样,松树的形象才得到完整的表现。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柏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高贵气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同时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作者简介
王勃(649李白的诗风是676),字子安,今山西稷山人。年十四,应举及第,授朝散郎。后漫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参军,坐死罪,遇赦。其父任交趾令,勃渡海省亲,溺水而死。为初唐四杰之一。

注解
少府,县尉。②蜀州,泛指四川各地。③城阙,代长安,送别之地。④辅三秦三秦,今陕西一带。项羽灭秦后,分为雍、塞、翟三国,称三秦。,意动用法,以三秦为辅。⑤五津,指长江自湔堰至犍为江段上的五个渡口,都在蜀中。⑥比邻,近邻。⑦无为二句,是说不要在歧路上,效儿女之情,哭得泪湿佩巾。

导读
首联对仗工整,眼界开阔。既点明了送别之地,又点明了友人即将宦游之乡。风烟,将两地连在一起。迷蒙的烟雾又阻隔了人的视线,自然流露出几缕离情别意。第二联是散句,承上说自己与少府同是宦游之人,用同样的遭遇以慰藉朋友的寂寞的心情。廓开意境,
写与朋友的感情不会因为远别而疏远。只要彼此推心置腹,肝胆相照,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会如在身边一样。尾联紧接三联,以对少府的殷勤劝慰结束全篇。歧路,点出了字,与首联呼应。

这首诗意境开阔,音调爽朗,没有浓重的悲伤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成为千古吟诵不绝的佳句。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
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
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 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从这段描述,我们就可知道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
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
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我们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中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最后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情绪。                                                           


    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为什么这么写?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到可以倾诉衷肠的族 叔李云,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 毁,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游荡生活。十年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 感伤,积聚在心头,今天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目接风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是指南朝;“小谢”是指谢眺,因为他在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这里李白是自比小 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 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 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到更好的出路。                                 
相见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
姹紫嫣红的花儿转眼就要凋谢, 
春光未免太匆匆, 
无奈禁不住早晨的冷雨,夜晚的风! 
春花雨,美人泪,给人留下多少醉, 
如今何时再重逢 
人生本长恨,恰如春水日日流向东!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起句“林花谢了春红”,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 
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
胜缱绻。“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林花为风侵欺,状如胭脂。“胭脂泪”者,此之谓也。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若胭脂? 
    “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气呵成益见悲慨。“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