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练06 古诗词鉴赏(知识全梳理)20篇
一、诗歌鉴赏
(2023上·湖南·九年级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上李邕①
唐·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②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①李邕,唐代书法家,曾任渝州刺史。李白游渝州时谒见李邕,因不拘俗礼,放言高论,使李邕不悦,对李白颇为怠慢。李白临别寄赠《上李邕》,以抒心志。①宣父,唐朝统治者给孔子的封号。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描绘“大鹏”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一个风起而飞,直上九天,风歇而落,震荡沧海的大鹏形象。
B.李白充满幻想、非常自信,在诗中以大鹏自比,告诉李邕,你别看我年轻,可我满腹才学,终有一日将大鹏展翅,成就一番伟业。
C.后四句转入正题,表面上只是指责世人,措辞较为委婉,实则可以说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世人指“世俗之人”,也暗指孔子。
D.“殊调”“大言”指李白的那些不凡言论和豪言壮语。意思是说我的宏大抱负不被那些凡夫俗子所理解,还常常遭到耻笑。
2.最后两句,李白用孔子“后生可畏”的典故,体现了李白怎样的个性?
【答案】1.C 2.这两句既是对李邕的揄揶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体现了李白高度自信、傲视权贵的个性。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有误,《上李邕》一诗是作者写给李邕的,表面是指斥“世人”,实则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世人指“世俗之人”,也暗指李邕;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上李邕》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的诗作。此诗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画与
颂扬,表达了李白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用世之心,对李邕瞧不起年轻人的态度非常不满,表现了李白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全诗语气直率不谦,充满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后两句对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显示出少年锐气。
3.(2023上·广东广州·九年级铁一中学校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五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人如何委婉地表达自己“茫然”的原因?请用诗句回答。
(2)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矛盾苦闷心情,但对个人前途仍怀着美好的期待。
B.诗歌中交织着希望与失望,苦闷与向往的矛盾,深感成就功名的艰难,但诗中没有直接表述心态的句子。
C.“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心态,又体现了他的浪漫主义诗风。
D.“欲渡”二句表达途穷时的苦闷,“闲来”二句表明自己成就功名的志向难以忘怀。
【答案】(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2)B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在这首诗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封的黄河让他无法渡过,积雪覆盖的太行山也阻挡了他的道路,诗人用“冰塞川”和“雪满山”象征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曾经在宫廷中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却因为小人进谗而“赐金放还”,远大的理想无法实现。诗人用这两句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茫然”的原因。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诗中没有直接表述心态的句子”有误,“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意思是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直接表露出自己内心的彷徨的苦闷。
故选B。
(2023下·湖南株洲·九年级校联考阶段练习)别匡山
李白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注]匡山,位于李白故里青莲乡之北五十余里。
4.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是()。
A.这首诗是他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决心离开他亲爱的故乡时的抒情言志之作。
B.首联描绘了匡山清幽美丽的特点。首句写匡山近景,晨曦初露,翠峰参差,景秀美。次句写匡山远景,山风和畅,藤影摇曳,轻拂栏槛,环境清幽。
C.中间两联写出了诗人安闲舒适的生活状态。诗人“将犬”为伴,“带樵”晚归,听“猿啼”,看“鹤飞”,心旷神怡,安闲舒适。
D.尾联则说,匡山虽美,我却无心留恋它,因为我已经决心把自己的文才武艺奉献给大好时代了。5.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4.B 5.尾联运用了借景抒情和衬托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解析】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
B.错误。首句“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天初晓,作者走出门外远望匡山,只看到曙光中美景如画,山斑斓,不禁心情舒畅,属远景;近处,藤蔓从树上垂下,随风摇曳,枝条轻轻拂过栏杆,令人心旷神怡,属近景。故“首句写匡山近景,晨曦初露,翠峰参差,景秀美。次句写匡山远景,山风和畅,藤影摇曳,轻拂栏槛,环境清幽”错误。
故选B。
5.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意为:不是我不爱这秀丽的美景,只因我已决心将我的文才武艺全都投入到政治清明的时代,以开创一番事业。“清境”,借景抒情,诗人面对如此美景却选择去蜀辞乡,运用衬托的手法,表达对故乡无限依恋,更抒发了他欲为大唐盛世奉献出文才武艺的宏伟抱负。
6.(2023上·广东广州·九年级校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折磨。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请描绘出“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所展现得画面。
(2)“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画面:院落篱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北国的秋天,天高气爽,景象如擦拭过一样洁净明丽。
(2)表现了作者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抒发了决心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感情。
【详解】(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意思是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描绘画面时要用生动的语言回答。
示例: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明净,这景象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由两部分构成答案:内容+情感。做答时既要理解诗句大意,又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诗歌情感。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秋瑾的自我写照,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身不得,男儿列”表明自己是女儿身,“心却比,男儿烈”则直接抒发了诗人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一腔爱国热忱。
7.(2023上·广东广州·九年级广州华侨外国语学校校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李白的诗风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宋代〕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并领起全篇。
B.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了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下阕“无眠”指的是因欣赏中秋明月而不想入睡的人。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诗情景交融,意境阔大,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答案】(1)C
(2)A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何似在人间”可知,表达了对人间生活的喜爱,而非“表现了对人间生活的厌弃”。故选C。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赏析有误。从“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和“何似在人间!”运用对比映衬的写法,其目的是为了表达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并不是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故选A。
(2023上·山东济南·九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②。
唤渠③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④,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释】①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①胛:肩胛。①渠:他。①莳未匝:插秧没有完成。
8.下列对这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诗连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描绘了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
B.第三、四句通过环境描写衬托插秧之“忙”,暗示农人对插秧这场“战斗”的厌恶。
C.“朝餐”,点出农夫起早出工,直到现在还水米未沾,说明农事已紧张到极点。
D.诗歌内容朴实,语言通俗,平白如话,撷取农村生活中的典型场景,自然又逼真。
9.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的妙处。
【答案】8.B 9.运用比喻,将遮雨的蓑笠比作盔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插秧犹如战斗一样紧张,“从头上湿到胛”写出雨势之大,突出了劳动的艰辛。
【解析】8.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