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没有了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没有了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没有了守望者
2010年1月28日,美国作家塞林格,在其位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逝世,终年91岁。塞林格是风靡全球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这部小说1951年出版,在全球销售超过了6000万本。
一本书成名天下
塞林格1919年生于美国纽约城,父亲是做干酪和火腿进口生意的犹太商人,家境相当富裕。塞林格十五岁的时候,被父母送到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军事学校里住读,据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写,很大部分是以那所学校为背景的。1936年,塞林格在军事学校毕业,取得了他毕生唯一的一张文凭。
从1940年在《小说》杂志上发表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起,到1951年出版他的长篇小说《麦田
里的守望者》止,在十余年中他共发表了二十多个短篇。当代能与塞林格媲美的作家只有纳博科夫,后者靠《洛丽塔》驰骋世界文坛。成名不在多,而在精。有人写几十部书都及不了别人一部书。有这样一部书就可以笑傲文学史了。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能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很重要的一点还由于塞林格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小说以16岁中学生霍尔顿的口吻叙述,塑造了美国当代文学中最早的反英雄形象之一。一经问世便风靡全球,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至今仍十分畅销。主人公霍尔顿也成为美国战后“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霍尔顿的迷惘是因为世界观价值观的沦丧,和对现实社会的质疑。这是美国二战后的情结,西方固有的价值观念被推翻。
,J,
成名后,塞林格隐居到乡下,特地为自己造了一个只有一扇天窗的水泥斗室作书房,每天早晨八点半就带了饭盒入内写作,直到下午五点半才出来,家里任何人都不准进去打扰他。如有要事,只能用电话联系。他写作的过程据说还十分艰苦,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后,他写作的进度越来越慢,十年只出版三个中篇和一个短篇,后来甚至不再发表作品。偶尔有幸见过他的人透露说,他脸上已“显出衰老的'痕迹”。他业已完成的作品据说数量也很可观,
只是他不肯拿出来发表。
塞林格是江郎才尽不写了,还是存稿不发?塞林格去世之后,这个疑问就会被解开。其实换个角度来想,如果塞林格从此一本接一本地出版新书,大发版税之财,那就不是塞林格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结尾,给我们一个意向,提出自己的意愿,就像鲁迅在《狂人日记》结尾说“救救孩子”一样,塞林格也在结尾,表达了自己愿意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意愿,而他随后的表现,正实践了这一点。
《麦田里的守望者》虽然在中国尽人皆知,但实际上并没有对中国人有影响。这部作品影响了美国人,我们现在看到美国年轻人在大冬天身穿风衣,倒戴着红鸭舌帽,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装扮。
上个世纪80年代发生了三次著名刺杀事件(披头士成员约翰·列侬、美国总统里根、著名导演布莱德·希伯林女友)都与这本小说扯上了关系,警察在凶杀现场发现这些谋杀者身上都装着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三位谋杀者都将霍尔顿当作偶像,对其无比崇拜。在小说里,霍尔顿最后精神失常,现实中三位谋杀者也在延续着霍尔顿式的命运,其中两位也进入精神病院。
书中的那个有名的场景:有那么一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
赛林格走了,麦田没有了守望者。塞林格的寿命不止91岁,只要《麦田里的守望者》还有读者看,塞林格就一直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