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本位,着眼实效,创新德育工作模式的几点做法
      ——黑山县太和镇中心小学德育经验材料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保障。我们太和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多年来一直重视德育工作,始终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行为各个方面,始终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开展系列“富有本位特,形式灵活多样,场面生动活泼”的德育活动。密切联系社会家庭,拓展德育工作渠道,注重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长效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我们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一、以文化濡染心灵
文化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规范人的行为,它是一种可持续的教育力量。优秀的的校园文化,时时处处给师生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心灵行感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成长。为此,我们让花木含情,墙壁说话,让每一条道路,每一栋楼宇,每一个文化区、文化板块,都给师生以熏陶感染,净化着师生的心灵。
校园里,杨树参天,遮日成荫;树下,健身器械应有尽有;憩园中,百花争艳、生机勃勃;橱
窗里,包罗万象、博览天下;厅廊中,校训学风,启智立人;园地上,特长才艺,初露锋芒。教室内,墨香四溢、书声朗朗。
让学生置身于最自然的环境中,置身于最有文化积淀的氛围中,去感受、接受和享受朴素的教育,这是我校的文化建设理念。
太小人创造了浓郁的太小文化,文化的气息弥漫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造就了太小文化校园、文化师生。大道无形,教育无痕,校园文化“无声胜有声”。文化,在太小成为一种可持续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太小人。
二、以礼仪修身立人
加强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引导学生从小掌握校园、家庭和公共场所的礼仪基本知识,逐步养成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成为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
我校结合《守则》、《规范》和《太和镇中心小学学生一日常规》,从“把话说好,把路走好,把课上好,把字写好,把操做好,把地扫好”起步,进行习惯养成教育和文明礼貌等方面
教育。
每逢学期开学伊始,学校都会利用校园广播、校会等形式,集中对学生进行一则两规教育。平时利用国旗下讲话、班会、队会等多种形式进行专项的文明习惯教育。同时会利用校园橱窗,班级展板、学习园地进行有效宣传,让文明的思想深入人心。
为了保证教育效果,学校设立红领巾监督岗,其中的文明卫士小组专门负责这方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把检查结果纳入班级日常管理考评之中,每周一都会把检查结果公示。这是一项常规工作,就要常抓不懈。
通过这些活动,校园变得干净了,学生活动秩序好了,文明语言多了,学生的风气越来越好了。
三、以活动提升效果
德育最好的手段就是活动,在活动中达到育人,在活动中学会做人。通过活动使学生心灵受到洗礼和震撼,要通过活动转化成学生的行动。我校策划德育活动的理念是:但凡活动就要给孩子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
针对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受一些家庭和社会消极思想影响,缺少远大理想和感恩意识,学校为此专门研究,请到了中国关工委宣讲团高级讲师和心理专家秦红存老师到我校进行专场感恩励志演讲。演讲会上,秦老师用动情的语言、生动的事例、真挚的情感,通过高超的演讲艺术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逐步敲开学生的心门。操场上,师生洒泪,家长动容,感人的一幕幕让人久久难以忘怀。演讲过程中,孩子们都受到很大触动,泪流满面,一次次跟着秦老师大声呼喊:我爱你,爸爸妈妈,我爱你,老师……他们紧紧拉着父母的手,并给父母深情的拥抱;他们对老师深深地鞠躬,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恩之情。整个报告会气氛热烈而严肃,大家的心灵都得到了净化。通过本次报告会,孩子们纷纷表示,要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回报家长,要学会感恩,争做文明美德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心灵受到极大的冲击,这样的教育是真实的,教育效果也是明显的。
我校一年级陈美妍小同学,七年前因交通事故爷死父伤,母亲因不堪命运的折磨弃家而走,至今未归。一家子的生活重担全部落在年迈的奶奶身上,家境十分困难。其他同学每天中午都能吃上香喷喷的校餐,可小美妍只能吃着自己带的米饭和咸菜。得知小美妍的遭遇后,学校少先队把小美妍情况介绍给了全校同学,发出了帮助小美妍的倡议,组织全校师生进行捐助活动。全校老师和同学纷纷踊跃捐款捐物和学习用品。和小美妍同班的辛明远同学,年龄
虽小,但很有爱心,把自己积攒的所有零花钱共50多元,都捐了出来。三年二班的杜丙辉同学把小美妍的事情回家讲给了奶奶,好心的奶奶专程去了小美妍的家,送去了慰问金。通过这次活动,小美妍从自己的不幸中感受到了大家帮助她是幸福的,同学们也体验到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
我校开展“学雷锋活动月”主题教育活动中,把活动评比不仅仅放在三月去搞,而是把活动结合学校星级班级和星级少年的评比,放在整个学期、学年长期的常规活动中。坚持这种长效机制,引导学生做雷锋那样的人,一辈子做好事。
我镇西公廒小学二年级李铭涵、杜文涛两位同学,在班里学习认真、团结同学、乐于助人,被同学们称作“小雷锋”。他们班的杜金泽同学是个男孩,患有先天性麻痹症,行动不便,正常生活不能处理,是个残疾孩子。李铭涵、杜文涛两名同学从一年级开始就默默地帮助他。下课铃响了,他俩就把杜金泽搀扶到操场上,做适当游戏。上课了他俩再把杜金泽扶到座位上。杜金泽去厕所他俩照顾得更加细致,一个人搀扶着,一个人解裤子、系裤子、擦屁股。无论严寒酷暑他俩没有间断过。李铭涵、杜文涛两位同学两年来始终如一地照顾杜金泽的事迹,在社会上受到家长的好评,在学校受到师生的赞扬,他俩也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把李铭涵、杜文涛的事迹介绍给全镇各小学,让助人为乐这种正能量在同学之间传递。
开展活动要紧密结合学生自身实际,需要我们的政教人员和老师精心策划和设计,有时更要付出很大的辛劳。
我校在开展“孝老敬亲”活动中,各班组织了生动的班会,场面感人。班主任老师精心策划,结合各班和学生的实际,创设学生熟知的情境,让学生在回顾生活中懂得孝老,知道敬亲,由知到行,得到深刻教育。
我校六年二班班主任罗春英老师在筹备观摩班会过程中,不辞辛苦,精心准备。为了不影响正常上课,她利用午饭时间,到学生家中采集班会素材,一个中午奔波于几个村子之间。班会上,当同学们看到自己家长劳动场景的相片和录相,深知家长的不易,顿时热泪盈眶。这份感动来自于学生真实生活的再现,来自于学生对身边亲人和长辈无声的爱,更来自于捕捉到这一真实画面的幕后者。
经过这些年我校开展的各项活动,我们感觉到:与其说教育需要真实的,不如说德育活动更需要真实的,因为只有真实的活动,才能更加提升育人效果。
四、以家校形成合力
注重家校联系是我校多年来重视的一项工作。单凭学校和教师的力量和威信不可能取得教育成功的,对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
我校重视与家长的沟通,坦诚相待,使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有一致的要求和态度,并时常同他们交换意见。我校建立家校爱心联系卡制度,每月都以书面形式把老师对孩子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同时也把家长对学校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反馈回来。同时学校还要求班主任老师每月不少于十次的电话访,和家长直接对话,帮助家长共同对待孩子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同家长达成共识,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
学校还建立了学生家长QQ,通过这种全新教育平台,把学校活动、学生活动等以相片和录相形式发到共享。以这方式达到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学生状况,让家长在家就能知道学校的一些事情。学校政教主任专门负责管理家长QQ,定期和家长进行互动和对家长进行家教讲座,使学校和家长达到双跟踪:学校对学生在校在家情况和家长对学生在家在校情况。
我校形成的这种家校教育新模式已经形成合力,初步彰显它的作用。随着我们对此项工作的的逐步探索和深入,我们也相信它的教育功能会越来越突出。
经过几年来我校师生共同努力,取得了一些喜人成绩:
学校获得了小学生报社颁发的全国小学生读报比赛集体组织奖
学校获得县“电信杯母亲节给母亲写一封“活动组织奖
刘明娇老师执教的心理健康课获得市级优秀课奖
罗春英老师获得县“孝老敬亲“活动先进工作者
郑子佳、齐晓萱、马悦维、房珈冰同学获得县校园网络之星
经验材料目前,我校已经形成多育并举的大好局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太小人会更加努力,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更健康、更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