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结论型选择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性质、目的、特点、作用、影响以及局限性的主观认识,它因素材来源广泛、表现形式多样、能灵活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而备受各地中考命题人的青睐。例如2013年河南省中考历史试卷共20道选择题中,就有6道试题考查了历史结论,表明命题人非常重视对历史结论的考查。这类选择题有哪些考查形式?如何正确解答这类试题?下面笔者以2013年各地中考试题为例,谈一谈历史结论型选择题的主要类型以及解答这类试题的方法技巧,以期对同学们的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一、据史推论型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也是通过试题考查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途径。据史推论型选择题的题干通常给出课内或课外的史实材料,要求学生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从材料中得出的正确历史结论。
例1 (2013·宁夏)依据以下史实,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到1956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同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1956年底,三大改造已基本完成。
A.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C.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超额完成
D.社会主义总路线取得了伟大胜利
解析:本题题干以史实描述的方式再现了新中国建立初期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盛况,目的是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历史意义的认识。仔细阅读材料,抓住关键信息“1956年底”,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出选项所给的历史结论是A。因为,到1956年底,新中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
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其他三个选项从时间到历史意义都与本题不符。到1952年底,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于1957年底;至于提出社会主义总路线并取得了伟大胜利,则开始于1958年,所以正确答案只能选A。
例2 (2013·河南)“1903-1908年全国注册的新工业公司有265家,平均每年约44家。1912-1921年注册的公司有794历史的选择家,平均每年约80家。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商业公司,1914年有169家,1915年增至206家。”该材料说明了辛亥革命 ( )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结束了封建帝制
C.带来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中考历史一直关注的话题。对辛亥革命影响的认识,我们的教材和考试往往注重它的政治影响,强调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本题力图创新,通过提供史实材料从经济角度着力考查辛亥革命对我国民族工业的影响,如此不仅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
的基本能力,而且弥补了教材叙述的不足,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影响,也有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习俗方面的影响。试题中的有效信息很多,如“辛亥革命”这个事件,辛亥革命发生前后的相关时间要素和两组数据,再如“工业公司”、“商业公司”两个概念等。结合材料中的这些信息,就可以得出材料要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经济影响——它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而B、C、D三项属于辛亥革命的政治或社会习俗影响,只有A项是经济方面的影响,符合题目的要求。
二、由论史型
由论史型又称以史证论型,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史实论证、说明历史结论的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以史证论”的“史证意识”,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这类试题一般是题干给出某一历史观点或结论,要求学生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能够证明上述结论的具体史实。
例3 (2013·包头)“为了共同的利益,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结成同盟。”下列哪一事件能够证明这一结论 ( )
A.英法德意策划慕尼黑阴谋 B.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C.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建立 D.欧洲联盟的成立
解析:本题题干给出了一个教材以外归纳出的历史结论,要求学生从课内出一个能够证明这一结论的历史事件,做到课堂内外结合和史论结合。要正确解答此题,首先必须准确理解上述结论的含义:在特殊历史时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乃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国家为了共渡难关、战胜共同的敌人,是可以放弃制度之争团结起来的。关于这一点,教材中最典型的事例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全人类遭到法西斯国家疯狂侵略的特殊时期,为了打败共同的敌人,美、苏、英、中等26国代表于1942年1月1日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正式建立起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最终打垮了法西斯国家。当时这26个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其中,美国、英国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苏联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而中国则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据此理解,选项A慕尼黑阴谋是英法资本主义大国为了自身利益而纵容法西斯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选项C中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建立的世界新格局,选项D中的欧洲联盟是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提高国际地位和发展经济而建立的经济体,它们都是同一社会制度的国家策划或建立的,都不符合上述结论要求,故正确答案选B。
例4 (2013·黄石)战争打开了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得出此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
A.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
B.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解析:本题题干结论简明扼要,学生耳熟能详,但其内涵丰富,是复习备考的重点、难点。要准确理解上述结论,学生首先必须掌握“中国近代史”这一概念。简单说,近代史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确立、巩固、发展的历史。中国没有完整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国近代史也就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它开始于1840年中英战争爆发,结束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历经清王朝晚期和中华民国时期。其次,要明确判断“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主要依据是看社会性质的变化。战争爆发前,中国是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封建国家,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战争后,
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中国市场的大门被列强打开,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开始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因此,我们说,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最主要依据就是由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其他选项都是这一根本变化的表现或次要原因,所以答案是D。
三、因果关系型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演变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新课标要求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初中教材中因果类的历史结论,往往因时空范围广、纵横联系多、历史信息含量丰富,而成为历史选择题的常考内容。
例5 (2013·烟台)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解析:从某种生活现象人手,通过设置新材料,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历史知识,进而引导学生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各地中考历史命题思路的新尝试。本题从小见大,关注社会生活,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使学生跳出教材,全面、深刻地理解人口迁移流动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影响巨大,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从题干所述现象与选项的联系来看,学生是不难选出正确答案A的。此题还告诉我们,要把多元史观渗透到初中历史复习过程中——既要用好唯物史观,又要转换视角,用文明史观、社会史观指导复习备考,以开阔历史视野,使得出的历史结论更准确、更全面。
例6 (2013·杭州)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变法,孙中山选择革命……”促使他们作出人生重要选择的原因,是因为这一年 ( )
A.《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
B.《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洋务运动兴起,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解析:本题设计新颖独特,以“人生选择”为话题,抓住时代特征与人物选择两个要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对国家和个人的深刻影响。试题强调能力立意,既考查了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又很好地考查了他们“以果推因”的能力。试题题干给出历史事实“1895年……康有为选择变法,孙中山选择革命”,要求学生从四个选项中选一个“促使他们作出人生重要选择的原因”。要正确解答此题,首先要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明确设问要求,准关键词“1895年”。从这个具体时间切入,就可排除B、C、D三个选项,因为《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它们都与题干规定的时间不符。只有选项A发生于1895年,也正是在“《马关条约》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的时代背景下,康有为、孙中山分别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都为救亡图存作出了贡献。通过对本题的解读,我们应该认识到,正确的历史结论的得出都是建立在大量历史事实基础上的,只有准确记忆历史事实,才能正确理解历史结论,这也是初中历史教学应该加强的地方。
四、判断观点型
判断观点型选择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阶段特征所作出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价值判断。由于人们的立场、视野、认识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对某一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存在偏差甚至完全错误,这时就需要我们对历史观点的正确与否进行再评判。
例7 (2013·恩施)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变法失败。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它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②它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意义 ③它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④它的失败,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革命转向了改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