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和外交》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民族国家与国家关系”第12课“当代中国的和外交”。(4.12当代中国的和外交)
当代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基于民族平等的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创造性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秦朝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在共同生活、劳动、贸易中,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格局,并且成为了统一的民族——中华民族。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少数民族长期遭受民族歧视和压迫,这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平等、共同发展的民族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实现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促进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巩固。在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谋求国家和民族共同团结、发展的命运,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立是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的不断实践,为了保证这一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也曾历经波折,但伴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不仅需要进行内政的调整,外交上也着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维护刚刚取得的独立,中国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引领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提出了“三大外交方针”,使新中国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求同存异”方针,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新发展。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外交,成果丰硕,打开了新的局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内外政策进行了调整。全面发展对外关系,推动更加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世纪之交,中国稳定大国关系框架,与世界上所有大国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十八大以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进一步发展,与世界上其他国家谋求共同发展,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在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上,不同时期的中国外交也做出了适时的调整,探索出了既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又有益于世界共同进步的外交路线。当今的中美关系之下,引起了国
际关系的紧张,中国面临新的压力与挑战,我们应从当代中国的外交中汲取经验,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
历史的选择二.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本课的目标包括:
1.通过数据和史料,了解中国的和分布情况,认识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和条件;
2.运用史料分析的方法,解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观,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加深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了解,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上的促进作用;
3.在情境中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所面临的复杂国内国际环境,归纳总结当代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提升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和能力,并能使学生深刻体会中国的外交智慧和创造;
4.中国所实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见证了中国外交的成长历程,了解中国为世界的发展与进步所做出的努力。
三.教学活动
【教学导入】2019年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讲注定是不同寻常的一年,我们伟大祖国即将迎来她的70岁华诞。70年的光阴,她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也历经无数坎坷,正如同志所说“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路程更长、任务更艰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面临哪些艰巨任务呢?学生结合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国情和世界局势,得出新中国建立后中国肩负恢复发展经济,解放全国、稳定统治,开创外交新局面等一系列任务。
由此导入新课,展示本课主题: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当代中国的和外交
设计意图: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民族观上追求民族平等,这扩展到世界范围内,就是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平等,中国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坚定继承者,中国又有何梦想呢?在梦想的引
领下,中国的举措如何?在今天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的情形下,对未来又该有哪些思索呢?
【学习任务】
1.学习任务一:何为马列主义民族观?
创设情境:史料1:“马克思所主张的民族平等,是指一切民族的平等,是全世界所有民族的平等。它要求各民族在一切权利方面的完全平等,并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决不容许一个民族享有任何特权。”[0]
史料2  列宁指出:“压迫民族……的国际主义,不仅在于遵守形式上的平等,而且在于压迫民族即大民族要以对待自己的不平等来抵偿生活上实际形成的不平等。谁不懂这一点,谁就不懂得对于民族问题的真正无产阶级态度”。[1]
史料3.  马克思主义认为,“各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对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因而每个民族同其他任何民族都应当是平等的。每一
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非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这些特点便是每一民族在世界文化共同宝库中所作的贡献。在这个意义上,一切民族,不论大小,都处于同等的地位,每个民族都是与其他任何民族是平等的。”[2]
史料4.  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发展和物产阶级革命的利益出发,强调在多民族国家里,必须坚持“单一而不可分的共和国”的原则,“无产阶级只能采取单一而不可分的共和国的形式。”[3]“只要各个不同的民族组成统一的国家,马克思主义者决不主张实行任何联邦制原则,也不主张实行任何分权制。中央集权制的大国是从中世纪的分散状态走向将来全世界社会主义的统一的一个巨大的历史步骤,除了通过这种国家(同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国家)以外,没有也不可能有其他走向社会主义的道理”[4]
问题设计:同学们,马克思列宁主义理想的民族观可以用哪些词来概括呢?
学生活动: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得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想民族观。
设计意图:由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想民族观延伸至其世界民族观,这一观念对本课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平等的民族观,包括权利平等、地位平等以及切实的平等,
囊括了世界所有民族的平等。并结合中国的政体和国情,在学生给出答案的基础上,确立本课的主旨新中国成立以来所追寻的梦想——民族平等及世界各民族的平等友好。分别探索中国中国实行民族平等、世界各民族平等友好的背景、举措和成就。
2.学习任务二:为何践行马列主义民族观?
阅读教材进行归纳: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占主体,还有55个少数民族;2,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3,各民族相互依存,不可分离;4,各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分布格局;5,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6,历史上少数民族遭受民族歧视和压迫;7,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团结、发展的需要。
设计意图:阅读教材和联系相关史实,分析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和条件,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和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确定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必要性和可。
3.学习任务三:如何践行马列主义民族观?
1952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纲要》
我国第一部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纳入法制轨道
十八大以来
一系列举措
丰富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意义:保少数民族人民的当家作主,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
4.学习任务四:马列主义民族观下中国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
学生活动:通过史料概括马列主义的世界民族观。
史料呈现:史料1:马克思主义认为,各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对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因而民族同其他任何民族都应当是平等的。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这些特点便是每一民族在世界文化共同宝库中所作的贡献。在这个意义上,一切民族,不论大小,都处于同等的地位,每个民族都是与其他任何民族平等的,谁不承认和不坚持民族平等,不同各种民族压迫或不平等作斗争,谁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