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兵船档案2021.1
JIDIANBINGCHUANDANGAN
业务研究
一、口述历史:校史记忆的呈现
在现存的高校档案文献记载之外,口述历史可作为真实校史的有力补充,丰富高校历史细节与内涵,还原历史生成的多维角度,探究历史发展的源泉与动力。通过采访某一校史事件或某一校史时段的见证者(亲历者、亲见者、亲闻者),用文字记录、影像录制等方式将口述者的口述内容如实、完整地呈现。高校档案馆开展口述历史,是档案工作者主动建构校史的实践工作。“档案工作者不仅是历史真相的守卫者,而且是历史的主动建构者。”[1]自2015年起,笔者在南京理工大学档案馆馆长的带领下,共采访了70余位老教授、老领导、老专家,并将采访内容进行后期制作,回溯了漫长的南理工校史,形成了独具特的校史档案。该项工作已演化为档案馆的一项常规工作,并将延续下去。
二、口述历史采访对象的确立原则
高校口述历史涉及多重工作内容,由于采访对象的主体性较强,因而采访对象的确定环节至关重要。高校口述历史工作以校史档案收集、丰富校史编研细节、完成特定工作任务(专题展览、文化宣传、重点项目)等为目标而开展。针对不同的工作要求、采访意图,采访对象的确定也各有所异。总体而言,采访对象的确立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在该原则框架内适时进行调整与变动。
(一)年龄优先原则
高校在口述历史采访过程中,应尽量选取年纪较大的老教授、老专家、老领导作为口述历史采访对象。首先,他们历经久远的岁月,与学校共同成长,对于学校的创办、更迭、发展有强烈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对于自身与学校主体有强烈的文化归属感。其次,他们身上承载着诸多与学校发展相互联结的个人经历,可以对有限的档案文献和校史编研中记载
的学校史实进行细节性补充和场景性再现。南京理
高校口述历史采访对象的选择
——以南京理工大学口述历史工作为例
◎李梦瑶
[摘要]在高校中,口述历史是档案工作者建构校史记忆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选择合适的口述历史采访对象,是有效开展口述历史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笔者在南京理工大学档案馆的工作实践及参与学校“溯源”军工文化工程项目的经验,重点介绍了口述历史采访对象的确立原则。
南京理工大学口述历史录制现场
南京理工大学口述历史手稿
41
JIDIANBINGCHUANDANGAN
工大学历经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以及南京理工大学五个时期,哈军工时代的前五期学员(1953年—1956年入学)皆已年逾80岁。关于哈军工初创时期校史的修订、补充、完善,除了参照官方的成文档案记载,只有通过这批学员的口述历史才能得到更全面、更重要的历史讯息。例如,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正在推进“双一流”建设,南京理工大学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保持竞争力,便可透过校史发展轨迹,从学校辉煌的初创时期寻方法和途径。笔者在采访中,记录下了哈军工一期学员口述自身的学习经历:“教学上和当时其它大学还有一个不同,哈军工还十分重视语文学习。在一年的语文学习中我们不但可以学习欣赏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陶怡情操,得到人文方面和文章结构提炼主题思想、题目如何画龙点睛等多方面的训练,还学习了汉语语法,语法教材是语言学大师吕叔湘先生写的。”这种理工结合,对语法和语言逻辑方面的基本功的重视,为培养复合型军工科研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选择哈军工时期的人物作为口述历史对象,回溯哈军工的办学理念和优良学风,可以得到历史性的启示和借鉴。历史的选择
口述历史的采访过程,也是同时间进行赛跑的过程。年龄越大,健康风险越高,更需要对他们自身的校史记忆进行抢救性挖掘。南理工大学档案馆口述历史工作团队将80岁以上的人物作为重点采访对象,自2014年至2019年,采访的70位老教授、老专家当中,80岁以上的占了30位以上,其中还包括3名100岁以上的口述对象,这些高龄口述对象正是哈军工初创时期的历史亲历者。而在工作进程中,已有10多位采访对象相继离世;还有数位老教授,档案馆尚未对其进行采访,便已离世,给校史记忆挖掘工作和相关档案整理工作带来了不可弥补的遗憾。
(二)身体条件原则
每一位口述采访对象的健康程度有别,而紧迫性是口述历史工作的显著特征。在采访过程中,应尽量将健康程度较差的人物置于采访时间表的前列,尽早完成对这批人物的采访与记忆挖掘,避免由于外界不可控因素带来的历史性损失。
同时,身体条件也影响着每一位口述采访对象的记忆力与表述力。记忆力清晰者,可以对历经的校史变迁娓娓道来,极其详尽,富有情感,个人史走向了集体史,个体记忆与校史记忆贯通联结;记忆力模糊者,只能对校史往事略陈一二,并难免有错讹与不实处,而且讲述内容有演变为个人私史而非公共校史的风险。表述力较强者,将历史的细节绘声描摹,全方位还原历史的各个角度,对于校史编纂与档案收集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表述力相对弱者,只能对校史中自身参与的事件进行简略描述,细节亟待进一步
填充和求证。因此,在同一校史事件的亲历者中,尽量选取记忆力、表述力较强者作为口述历史的采访对象,一方面可以减少校史错讹与细节的不丰满、不完整,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后期校史编研成果的质量水平。
但是,在真正的口述历史采访中,还是应将理论原则与工作实践二者结合,尽力克服客观存在的障碍与藩篱,通过档案工作人员的主观努力,使采访对象个体化差异导致的校史挖掘力度不够、校史呈现不完整、特定校史事件的还原过于片面等问题对档案工作的影响降至最低。南京理工大学档案馆通过调整文案大纲与优化细节流程,对采访文稿进行整理、对比、勘误、查补、修正,采访了拟定口述名单上的手脚不便者、乘坐轮椅者、眼疾失明者、年龄过大记忆力减退者,如期完成了采访任务。
(三)资历参考原则
以职称为代表的资历是个人的成长经历,它代表了个人的学术水平与工作生涯。职称高低并不能在绝对意义上综合反映一位人物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力,但它却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在一定的限度内,被国家和业内认可的专业学者,具有较高的资质和学术声望,对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具有重大的贡献,也更具有代表性,对于学校重大事件的参与、学校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更具发言权。因此,南京理工大学档案馆在口述历史工作的开展中,将多位学校第一批国评博士生导师纳入口述历史工作的第一批采访对象。
(四)个人意愿原则
要充分考虑采访对象的个人意愿,尊重采访对象的知情权(口述历史成果的运用方式、保管方式等)与隐私权(口述历史成果的开放利用范围)。高校口述历史的开展,是基于档案、文化宣传等角度对校史进行深入挖掘与有力补充的系统性工作。对于采访成果的运用,虽然档案工作人员的主观目的为校史编研、丰富馆藏、挖掘记忆,但具体到采访对象个人,却有一定的私人性的隐蔽记忆,与宏观意义上
42
2021.1机电兵船档案
JIDIANBINGCHUANDANGAN业务研究
的校史记忆相勾连。情境限制、情绪偏好、政治身份、性格特征乃至宗教信仰等因素,都会从不同的侧面影响采访对象对该项工作的主观接受程度。在工作实践中,拒绝采访、仅接受限定主题、限定历史时段的采访,都是我们可能遭遇到的境况。尽力保障采访对象的个人意愿,达成法律框架内双方遵循的保密协议或承诺,以避免因个体主观意愿导致的采访不全面、不客观、负面情绪较多、校史记忆遗漏等问题。在采访对象意志坚决的情况下,也要有舍弃个别采访对象的紧急应对预案,通过其他可以同时补充相关校史事件历史的采访对象来挖掘尽可能多的校史信息。
(五)代表性原则
历史是以人作为基本元素来记载的。所谓高校口述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即是校史记忆与个体生命的互动过程。在一段既定的校史中,既有参与者,亦有旁观者;在参与者中,既有直接参与者,亦有间接参与者,既有活动发起者,亦有活动执行者。与校史事件的关联程度高低、融入校史事件的密切程度直接影响着口述对象的选择。在对校史特定主题的口述采访中,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体或人物作为口述采访对象。例如,对某一具有共同经历的代表性体开展口述历史工作。南京理工大学校史记载:“1953年9月1日下午,学校隆重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成立暨第一期学员开学典礼,并举行了阅兵式。”[2]哈军工开学典礼的具体情景是怎样的,有哪些未经档案记录的细节曾经真实发生过?通过筛选,档案馆对曾经亲历哈军工一期开学典礼的学员进行了口述采访,生动还原了开学典礼的场景细节:领导讲话的内容、学员们对训词的理解、各检阅方队的出场次序及营造的气势、检阅结束后的集体活动……“形象、生动地再现历史事件、充满感情地表露内心的想法与感受。”[3]不仅印证了校史档案的记载,亦融入了个体的丰富记忆。
再如,为继承哈军工传统、弘扬南理工精神,学校开启“溯源”军工文化工程,其子项目之一便是收集“八二口径无后坐炮的科研史料与文化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参与八二口径无后坐炮研制的离退休老同志年岁渐高,有些人甚至已经去世,抢救挖掘八二口径无后坐炮研制、列装过程中的史料显得尤为急迫,而选择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采访,形成珍贵的口述档案材料,是挖掘史料的关键环节。基于此,学
校成立了以离退休处、档案馆、宣传部等单位为领导成员的项目小组,共同对参与该项目研制过程的四十余位老同志、老教授进行口述历史采访工作。采访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或为八二口径无后坐炮的研发人员、或为见证者、或为决策管理人员。这批具有代表性的口述对象的确立,为史料的深度挖掘及编研、文艺作品创作奠定了基础。
三、结语
作为校史记忆的重要因子及“一种主动的、公共的、有意识的历史保存活动”,[4]高校口述历史以其活态性、丰富性、多元性的特点,彰显了它对于校史档案的多重价值。高校口述历史及其形成的档案,丰富和印证着过往的校史人物、校史事件。在遵循口述对象确立原则的基础上,采取差异化、灵活化的方式,选定合适的对象进行口述活动,可以使口述历史的多重价值得以最大化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海玉,万小玥,杨久达,赵冉.我国口述档案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档案管理,2019(5):26-29
[2]南京理工大学校史编撰组.南京理工大学纪事(1952—2012)[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张威.浅谈档案馆口述档案的价值及征集途径[J].北京档案,2013(5):19-21
[4]钱茂伟.作为活人历史研究的口述史[J].浙江社会科学,2019(10):141-150
注:本文为2020年江苏省高校档案研究会科研课题“基于校史记忆的高校名人口述档案建设研究”(编号:jsgdf2020-20);2019年南京理工大学“溯源”军工文化工程项目“八二口径无后坐炮的科研史料与文化价值”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梦瑶,南京理工大学档案馆馆员,研究方向:校史文化、口述历史档案、档案信息化建设。
(责任编辑郭忠)
43
机电兵船档案2021.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