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
作者:夏学花
来源:《世纪桥·纪实版》2011年第08期
作者:夏学花
来源:《世纪桥·纪实版》2011年第08期
201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迎来其90周岁的生日。中国共产党的90年,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发展的90年。90年的风雨历程,可以概括为两个短语十个字,即“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
说它是“历史的选择”,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党的执政地位的确立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合乎逻辑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说它是“选择的历史”,是因为面对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现实,中国的先进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出中国革命道路和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选择——尝试——选择”的进程中,逐步带领中国人民实现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历史重任。这绝不是语言文字上的游戏,而是生动直观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发展、壮大的历史趋势,也证明了一个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历史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发展历史的必然结果
近代中国面对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本国封建专制的统治,各阶级都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但革命的实践证明了传统的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及民族资产阶级都不可能担当起领导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重任,历史呼吁新的阶级担当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的成长与壮大,使得工人阶级成为当时新的社会力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得一批先进分子先后成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五四运动中工人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吸引着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到工人中去,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了。先进的理论和新的社会力量,通过先进分子这个桥梁,使得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建立一个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成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赋予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在中共二大中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实际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开创了具有中国特的新民主主义
革命道路。中国的劳苦大众在革命的实践和比较中,逐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代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符合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最终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带领自己前进的领路人,将中国共产党作为带领自己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坚强核心。中国共产党不负众望,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不屈不挠的斗争和浴血奋战,最终实现了民族和国家的真正独立。
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历史和人民将中国共产党推上了执政位置。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三条道路:国民党的一党独裁专政、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道路和民主党派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道路也即“中间路线”。解放战争的爆发,以及国统区和解放区生活的对照成为国共两党的真正“决战”,给与人民更多的判断和选择,中国共产党“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民主党派在国民党的压制和打击下“溃不成军”,最终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支持下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确立了执政党的地位。
“选择的历史”
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社会的现状和国情不断做出选择的历史。从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到选择中国的革命发展道路,到选择中国的建国方略,再到选择确立走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每一次选择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了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始终将实现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在选择——尝试——前进的进程中,不断推动中国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历史性选择
历史的选择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哺育了一大批杰出的共产主义者,加速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打破了封建专制一统天下的沉闷气息,让思想冲破牢笼,民族精神获得极大振奋。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通过翻译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创办报刊杂志、组织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等方式,在广大青年中进行传播。在与非马克思主义者和反马克思主义者的论战中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以此为指导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从此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领导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不断前进。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将马
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民族化和大众化,成为全体中国人的指导思想,并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引导中国革命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成功。
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的第二次历史性选择
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仍然没有完成民族独立和自强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主动担当此重任,不断摸索实现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大革命的失败、城市武装起义的失败以及国民党在城市的围剿,使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力量被迫转向农村发展。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取得农村中广大贫苦农民的支持,农民与城市工人阶级共同构成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而广大农村是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农村成为革命有生力量的重要源泉,苏联式的城市武装革命不适合中国的革命现实。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的现实出发,在与各种左倾冒险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中 ,逐步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事实证明,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熟,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独立思考中国前途和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能力。
中国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的第三次历史性选择
实现中国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是近代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经过不断地摸索,经历了三次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尝试,最终确立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1)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确立与终结。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中国共产党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尚未完成的任务,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并着手恢复国民经济,新民主主义现代化进程顺利推进。然而,此时和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发展的战略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原来的先建设后转变的“先后战略”改变为建设和转变同时进行的“并举战略”。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开始。1955年9月把我国的过渡时期界定为“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终结,新民主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终结。
(2)苏联模式的确立与终结。1953年,中国共产党开始全盘学习苏联,提出了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同时开始对工业、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发展战
略进入建设和转变同时进行的“并举战略”阶段。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与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从此中国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也标志着我国全面模仿苏联现代化模式的新时期。随着和人民公社会运动的推进,中国的发展方向逐渐开始左倾化,同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也导致中国经济并没有像人们所预期的那样快速发展,个人崇拜的盛行和高度集权化等也损害了党内民主。虽然其间中国共产党曾努力进行过多次纠正尝试,但终因无法突破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路线而未取得根本转变。同时,这一时期国际共运随着赫鲁晓夫的上台也发生了历史性的逆转。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偏离正常的轨道,最终酿成十年动乱,给中国经济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
中国共产党的这次选择以铁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现代化建设也如中国革命的道路一样必须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别国的发展模式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
(3)中国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开创与前进。1978年是中国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的重要界碑,从这一年开始一直到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党以来的若干历史
问题的决议》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完了历时三年的拨乱反正期,将人民带到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在吸收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定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尝试和改革,逐步开创了具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从以上的简略叙述我们不难看出,“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这十个字浓缩了中国共产党90年的发展历程,其辩证统一关系告诉我们一个党只有做出符合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的选择,做出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选择,才能成为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才能永葆青春与活力。□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责任编辑:李作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