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拿破仑战争 B.亚历山大东征
C.蒙古的西征 D.新航路的开辟
2.亚历山大在征服埃及后,不顾路途艰险,跋涉到埃及西部沙漠中的绿洲,拜谒埃及传统信仰,并为当地的守护神建庙;在征服巴比伦后,下令重建被波斯人毁掉的神庙,并亲自祭祀巴比伦城的守护神。亚历山大意在( )
A.传播古希腊文化 B.消弭埃及与巴比伦之间的矛盾
C.培育臣民的认同感 D.恢复当地的神权政治形态
3.在美洲奴隶较多的地区,非洲语言、印第安语和欧洲语言融合成了克里奥尔语。到了18世
纪,美国的南部占人口总数3/4的黑人都用此进行交流。这一现象反映了( )
A.非洲语言在发展中消亡 B.美洲多元化文明的形成
C.美洲地区经济发展加速 D.殖民扩张带来文化融合
4.拿破仑所“吕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激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这说明拿破仑对外战争( )
A.促进了民众政治上觉醒 B.推翻了各国的君主专制统治
C.始终遭到各地人民反对 D.受到各国的强烈支持和拥护
A.欧洲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东方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新高潮
C.建立了新的国际体系 D.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
6.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的选择 )
A.推动了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 B.使民族自决原则被广泛接受
C.促进了亚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D.导致反战和平运动普遍兴起
7.漫画《第三等级的崛起》以正在被拆除的巴士底狱为背景,描绘了被压迫的第三等级正试图砸断锁链并拿起武器,旁边的教士和贵族却无比震惊和畏惧。该漫画生动题反映了( )
A.英国光荣革命开始 B.法国大革命爆发
C.美国独立战争胜利 D.拿破仑帝国建立
8.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一月,乡村塾师管庭芬出游宁波,在日记中写道“偶步南门,内有英夷设立讲书之所,但其妄谈耶稣之旨,非儒非释非道,词义极其俚鄙(粗俗),且刊刷成卷,递相分送,近闻愚民为其煽诱,皈依极多。”这反映出当时( )
A.有识之士警惕西方文化渗透 B.英国教会势力渗透内地
C.洋教传播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D.西方不断进行经济掠夺
9.19世纪初,俄国一些贵族青年军官参加了打败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和以后的国外远征。他们目睹西欧资本主义生活,希望按照西欧的方式来改造国家,于是成立秘密革命组织,准备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这可以用来说明,拿破仑战争客观上( )
A.消除了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B.指明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
C.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D.打击了欧洲一些国家的封建制度
10.英美传教士在华团体广学会的机关报《万国公报》,因持续报道、评论甲午中日战争,“遂引起朝野官绅之广泛注意”。1896年底,《万国公报》公开声言:经甲午之役,本刊发行量“从每月一千本逐渐加增,今已盈四千本。”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国人关注时局变化 B.大众传媒发展迅速
C.朝野官绅奋发图强 D.维新变法蓬勃兴起
11.在亚历山大的远征中,反抗马其顿统治的希腊城邦底比斯被夷为平地,居民被卖为奴;腓尼基名城推罗被攻陷后,成年男性居民几乎都被屠杀,妇女和儿童被卖为奴隶。这些史实说明( )
A.历史的进步必然伴随着残酷的战争 B.战争给被征服地区带来灾难
C.战争为文化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D.战争是文明交流的唯一形式
12.作为身体的一部分,头发在清末民初社会变革中,再次成为政治的一个目的。在激烈的政治、社会变革中,王国维从不公开发表政见的知名学者,但他的辫子却显然公开发出了一种不和谐的声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王国维留辫子只为表达他对大清的效忠 B.王国维留辫子纯粹是为了标新立异
C.王国维留辫子说明他动了复辟帝制的心 D.王国维的辫子被赋予一种理性的意义
13.外国人在华设立教育机构始于1842年香港英华书院,创办初期“欲以学校为一种补助之物,助其宜传福音事业”:到1890年以后,则认为“不论在哪一个社会,受高等教育的人们,都是有势力的人们,他们控制社会的情感和意见。”其办学理念的变化说明西方( )
A.力图通过教育影响中国社会 B.重视提高国人思想文化素质
C.对华经济侵略进入新的阶段 D.放弃传教转向培养实用人才
14.在蒙古军队于1220年征服中亚的撒马尔罕之后,当地人“田园不能自立,须附汉人及契丹、河西(指西夏)等。其长官亦以诸人等为之,汉人工匠杂处其中”。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A.元朝直接管辖中亚地区 B.蒙古帝国推行开明的
C.蒙古西征促进人口迁徙 D.战争的频发导致中亚经济萧条
15.托勒密占据埃及后,亚历山大城成为埃及都城,城内的缪斯宫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许多学者前往研究。城中市场上可以看到阿拉伯的香料,塞浦路斯的铜,印度的金、胡椒,不列颠的锡,努比亚的大象,西班牙的银,小亚的地毯,甚至中国的丝。该现象可用于说明( )
A.战争必然促进被征服地区的发展 B.亚历山大城是埃及经济文化中心
C.亚历山大城成为丝绸之路的终点 D.战争客观上助推了经济文化交流
16.战争给人类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但又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远征过程中,亚历山大坚决镇压了那些顽强抵抗地区的人。在攻陷了腓尼基沿海城市推罗后,他杀死了8000个当地居民,将30000人卖为奴隶,这种政策起到震慑的作用。而在一些民族意识浓厚的地区,他则不以征服者和称霸者的姿态出现,而是采取温和的政策,尤其是对宗教采取宽容和利用政策。他鼓励东西方民族通婚,并且按照当地传统习俗举行婚礼。他远征时“随行的人员很完备,包括自然科学家、测量学家、历史艺术家等”。亚历
山大在远征过程中,在一些战略要地和交通要道上建立了许多以亚历山大命名的新城,这些新城不但是他的军事要塞,同时也是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编自苏振兴《论亚历山大远征》
材料二 成吉思汗西征过程中显示了他极其残酷的一面,在战争过程中有极其野蛮的屠杀屠城行为,但在宗教政策上极为宽容,“在成吉思汗统治下,我们见到了在整个亚洲大陆上建立的最为彻底的宗教宽容”。成吉思汗每攻占一城一池总是搜索当地的工匠、科学家、天文家等并将其带回蒙古帝国,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先进文化技术尤其是火药、罗盘、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入欧洲,打破了汉唐以来欧亚各国封闭壁垒,对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很大影响。他建立了庞大的驿站传递系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联络线、运输线。海上丝绸之路也在宋元时期继续发展,泉州成为当时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海上窗口。
——摘编自王雪娜《历史的跨越——亚历山大远征与成吉思汗西征》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亚历山大远征与成吉思汗西征的相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历山大远征与成吉思汗西征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17.民族主义既是社会政治思潮,也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族主义是近代欧洲历史上的一种现象。中世纪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第或康沃尔的居民,只是最后——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三个发展逐渐更改了忠诚的这一尺度。一个发展是各种方言的兴起和这些方言在文学表达方面的运用。另一发展是若干国家教会脱离了天主教会。最后一个发展是西欧的一些王朝建立并巩固了几个性质相同的、独立的大国——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麦。这些发展为民族主义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二 拿破仑在动乱之中,戏剧性地让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中所述的主权在民、法律平等、共和形式和行政改组——传遍了欧洲。此外,强调人民主权的法国重组大大促进了政治上的民族主义这一概念,即每个民族共同体均有权自由地、不受外力控制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他代表了一股变革的力量,不仅在统治时期给欧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将他的理念散播出去,从而塑造了欧洲的未来。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世界大历史:1799-1900》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推动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因素并指出17-19世纪英、法两国最终确立的政治制度。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思想领域、政治运动两个角度概括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翻天覆地的变化”的表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