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110817 唐琴
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要发展好社会主义,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明天,需要我们对历史决定与主体选择做出深刻的思考,坚持走具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道路,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历史决定与主体选择之间的辩证关系。个体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的选择和行为在客观上作用于历史,推动历史发展。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1]社会主义满足我国人民的利益,这种社会形态才得以在我们国家蓬勃发展。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发展中国,已经先后被新民主主义革命和近现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实践所证明。这三十年的发展路线和结果,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救中国。
哲学家花大量的时间思考历史决定与主体选择对历史的影响,他们对历史决定与主体选择进行了探讨,并认为二者存在二律背反的关系、历史的必然性必然排斥主体的意志自由,承认主体的意志自由必然否定了历史必然性。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曾这样写道,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社会发展的历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是内在统一的。
一、历史决定与主体选择之间的联系性
我认为二者的联系性体现在三个方面,而在本文中,我也主要论述他们之间的联系之处。
其一,社会规律制约和指导着人的选择。一方面,社会规律制约着人的选择。选择的客体(社会客体以及自然客体等)是有自己的运动规律的,这些规律是不以选择者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人则必须遵循这些规律。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以此为前提的。[2]如果我们忽视这个客观的规律,而自己盲目的做出决定,产生的后果
往往是惨痛的。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
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尽管这条总路线的出发点是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之后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完成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运动。应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做出明智的抉择。当时并没有驾驭国际形势.结果在工作中犯了错误。要正确认识国情和才能真正建设好国家。但是我们犯过的错误又会给我们提供建设的经验教训。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为我们国家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努力。正如评价文化大革命: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
也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3]要意识到历史规律不
以人的意志而转移,必须遵循这些规律,才能避免在发展中少犯错误,建设好国家的未来。
选择的主体也是受一定客观规律制约的,不可能任意进行选择。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才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个选择实践已经证明完全正确,虽然在发展社会这一个过程中,我们有许多的不足的地方,但是这些不能以抵挡社会主义前进的步伐,因为中国走社会主义是一个绝对正确的,明智的选择。试想如果中国没有走上社会主义这条道路,那么当今的中国会是怎么样。立足国情,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从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的活动过程看,其中也是有规律的,主体意图并非都能如愿以偿,说明其中存在着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联系即规律性,人的意识只有符合它,才能达到目的。在1958年开始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尽管这条总路线的出发点是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另
一方面,社会规律又指导着人的选择。社会规律是从历史发展的实践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本质的东西,对人们的选择具有极强的指导性,为人们进行科学的合理的选择提供了可能性。
其二,人的选择是社会规律起作用的一个基本条件。主体的行为是合目的性的自觉选择活动。[4]只有历史发展过程中主客观完全一致,社会规律才会释放
出全部的能量。历史发展过程中主客观完全一致,正如我国的社会主义进程中重要的改革开放这一策略,满足了这个条件,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何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发展。一个社会的变革,总是来自于生存面临的危机,需要通过改革和开放,走出发展的困境。当年国家的现状需要改变。“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一个:改革。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而只是乱了自己,因而始终没有也不可能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5]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当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为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使得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人的
选择是社会规律起作用的一个基本条件。只有历史发展过程中主客观完全一致,社会规律才会释放出全部的能量。人的选择还可能使某些社会条件发生变更,从而使依存于那些条件的历史规律失去效力,而使新的历史性规律开始起作用。社会规律也不是没有它自己独特的特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人通过历史的发展不断改善社会,摒弃以前社会的不足之处,建设和发展更好的社会。这一点,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上充分的体现出来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探索发展,最终有了今
天的成就。
其三,两者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趋于一致。中国人民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性。中国的国情已经从根本上决定中国该选择什么制度。所以社会主义制度的选择是必然的,在从前来说也只是个时间问题。中国现在的发展及在世界中的地位只是进一步说明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目前在其他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中也有许多是社会主义国家。这充分的说明社会主制度在一些其他的和我们国家有着相似国情的国家。也同样说明。更进一步的说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也说明历史终将会使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制度。
人的选择总是在现有的客观条件下进行的,而现有的客观条件是在人们选择之前就已存在,是不可能任意改变的。社会历史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使历史的发展具体线路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这就为人们在一定的区间内进行历史的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但是,究竟哪一种可能性最终转化为历史的现实,这
取决于在历史实践基础上历史主体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及其主体和客体的交互作用(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社会主义走到了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处于一个内外忧患的时期,世界格局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往何处去,走什么道路,中国人民面临重大的选择。革命先驱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付出了很多的努力。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让黑暗中摸索的中华民族看到了曙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革命实践开始结合,无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并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不但实现了百年来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且为中国到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历经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和一百五十多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终于到了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制度模式。
二、历史决定与主体选择之间的差异性
二者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当然不仅仅是有着许多联系这么简单。我们不能单单看见他们之间的联系之处。应该用辩证的思维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差异性体现在:其一,两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历史决定论侧重于从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出发探讨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主体选择论侧重于从主体性出发来探讨历史活动的能动创造性;其二,两者探讨的内容有所不同,历史决定论侧重于探讨历史发展中带有共性的社会规律,主体选择论侧重于探讨历史发展中带有个性的社会规律。
二者之间的差异性是不言而喻的。主体的能动性体现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选择什么和怎样选择,历史决
定论强调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体现了实现主体的正确选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一切划时代的理论体系都是适应于一定时代条件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这样,思想是这样,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这样。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形成有其客观的时代条件、实践基础和经验借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可以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可以让人民享有全民福利,社会主义追求的是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三、二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差异性和联系性相统一的关系
历史本身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实践活动的展开过程,历史的发展既不单纯是由客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的,更不是脱离客观实际的主观意识的纯粹创造。如果违背了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本国国情相符合的社会规律,社会的发展就必然受阻。封建主义改良和资本阶级共和制度,都无法让中国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中国唯有走社会主义道路。事实也是如此,新中国的成立,让中国在百年历史上第一次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人民解放。从那时到时代结束,再也没有八国联军武力轰开中国大门,再也没有小日本铁蹄践踏中国国土,再也没有法外治权。曾经处于危亡的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又一次成为了真正的主权独立国家。这一切都是因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结果,事实胜于雄辩: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在一个积贫积弱的基础上,在一个凶险恶劣的外部环境中,凭借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为中国迈入工业文明时代、建设强大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样的成就取得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也证明了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在中国
的发展是历史决定与主体选择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没有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的充分发展,直接迈入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这种历史性大跨越,完全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体现了主体选择和历史决定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不光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中有体现,几乎所有的社会形态的变革都有体现。所以社会主义才能在中国发挥出这么大的能量,给人民创造出这么美好的生活。总而言之,我们在看待社会变革时,要坚持历史决定论,同时又要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这样用辨证统一的观点才能正确理解和诠释社会形态的变革,才能更好地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才能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发展好社会主义、运用好社会主义。
注释: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第110页。
[2]《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3] :《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1988年9月5日),《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页。
[4]《论主体的行为选择》《社会科学》1988年第12期
[5] :《要吸取国际的经验》(1988年6月3日),《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6页。
参考文献:
历史的选择《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关于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求是学刊》赵希勤1994年第04期
《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董凤荣1995.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现状》刘林元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