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3高考作文押题:
时代青年,知行合一、守边界以至精神,融边界以得发展
1、【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是知易行难,也有人认为是知难行易。说到知和行,人们很容易联想到陶行知先生的名字。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陶行知先生的名字,本来是陶知行,他或者先以为知易行难,注重在行,故取名先知后行,后又以为知难行易,注重在知,故改名先行后知,究竟他的意思,确是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他把知、二字颠之倒之,似乎表示他对于知行的看法,先后总有不同。”
你是怎样看待“知”和“行”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1.知难行易,难在索未知
2.知易行难,难在坚守
3.坐而议,何如起来行
4.耳闻目见,不如足践
5.学用相长,知行合一
6.以知促行,以行促知
7.提高精神追求,自觉行动实践
【精选范文】
知行合一,以至千里
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向来说法各异。陶行知先生改名之事,说明他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纠结。但是不是名字最后尘埃落定,就说明陶行知先生认为行难知易,也未可知。从哲学的角度来说,知,可算作理论的范畴;行,自然是实践的方面了。王阳明曾经说过,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诚然,只有知行合一,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远。(简引材料,亮观点)
那些认为知易行难的,大概觉得理论毕竟是相对固定的,而实践过程中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变故,以不变应万变,难以成事。就像赵括之徒,所知军事理论不可谓不多也,一旦到了战场上,却难以施展了,于是落了个惨败的下场。那些认为知难行易的,或许觉得摸索出某些技术、规律,就可以指导相应的行动,而不至于打盲目之仗吧,就像那在出故障的机器上划一道线就要万元报酬的工程师所言,画一道线1元,知道在哪划线值999元。(简析论材料)
无论哪种说法,不可否认的一点是,知和行都应是形影不离的。只有知,难付诸行,知便成为了一纸空谈   ;只有行,缺了知的指引,行不过是冒失莽撞。
老人们常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以自己固有的经验去指导年轻人。殊不知,经验是死的,形势是活的。而且你的经验不见得适用于别人。
小马过河,小松鼠说河水太深;老黄牛说河水太浅。它们说的都是自己的人生经验,但是,对于小马而言,并不完全适用。小马自己走过后,才知道,水既不像小松鼠说的那样深,也不像老黄牛说的那样浅。
所以,知,某种程度上可以指导行,但并不一定能够完全决定行;行,对知也是一种验证和促进。两者相依相存,彼此成就。
无论是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还是屠呦呦团队发现茼蒿素;无论是航天工业,还是高铁建设;无论是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还是一国两制。不都是知和行携手共进,一起创造的辉煌吗?(用关联词,强逻辑)
如果不是割裂了知和行的关系,我们的几次反围剿怎能惨败;如果不是割裂了知和行的关系,刻舟求剑者怎能最终劳而无获;如果不是割裂了知和行的关系,河中石兽的打捞怎能费尽周折……(假设、排比)
缺了知,行难致远;缺了行,知难成真。让我们携手知和行,创造更多的辉煌吧。(照应开头)
02
 时代青年,知行合一
中国青年说千百年来,我们从未停止对“知”和“行”的追问,“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儒家先哲的思考,“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是心学大家王阳明的回答。立于时代潮头,我则以为,青年当在求知中笃行,在践行中获知。
《中庸》有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所谓“知”,便是对知识的追求,是不断叩问,不断思考,不断学习;所谓“行”,则是投身社会实践,敢于尝试,大胆探索。只有求知和实践的结合,才是新时代青年的应有之姿。
“知者行之始”,知识的获得,是行动的根基,从理论上指导行动的方向。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正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李大钊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走上革命道路;“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国古老的医学知识,给了屠呦呦关键启发,由此到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最终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素提取物。科学正确的理论知识,为行之有效的实践提供了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