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本导读
自然是人类生活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大地母亲的哺育,而且在精神上也需要向自然寻求依托。当知时节的春雨飘落大地时,当秋风吹来诱人的果香时,感到喜悦、幸福的绝不仅仅是农民;过去的政治家、文学家,每当失意的时候,就会寄情山林;就是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当不堪学习重负,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去野外踏青,不是也能愉悦身心吗?可以说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不同的人,对自然的感悟深浅不同,情趣有别。“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感悟,“大漠孤烟直”的审美,不是人人都能有的。除了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以外,这种情怀还需要通过读书、作文不断培养。培养对自然的情怀,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可以陶冶性情、净化灵魂。从学习写作的角度看,自然的范围极其广阔,培养对自然的情怀,可以大大丰富我们的写作内容。本单元作文话题就是“亲近自然”,学习如何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学生喜欢写景,但常常抓不住景物的特征,忘了为什么写景,景物描写没能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这里所说的特征同说明文中的事物描述不同,它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自然景物是客
观的,但是由于作者的心境不同,受到感悟的对象也就不同。作者头脑里的景物特征已经深深印上了主观的痕迹,有的甚至会大大变形,极度失望的人,竟会看见黑的太阳。这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1.景物的特征: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就是说,在你笔下的景物,要能够留给别人鲜明的不同于其他景物的印象。
2.如何观察:
①不仅靠眼睛,还需要从听觉、触觉、味觉等多方面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感受事物的特征,描绘景物的彩、形状、声音等,让景物具有立体感。
②要选择好观察点,适当变换观察角度,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或由远而近,或由近及远,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
③要着眼于变化,以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性。景物的形状因时间、空间的变化各有不同,善于观察,应当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中景物呈现出的颜、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用心感受,多方把握。
3.景物描写的标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自然景物是客观的,写什么,不写什么,却全由作者的感悟来决定。《故都的秋》《沁园春·长沙》写的都是秋景,作者所写景物的特征并不相同,但都能准确地表达作者内心的感悟。所以,学习写景,既要认真观察,对景物有准确的了解,又要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所写的景才会形象且有生命力。尽管每个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可能不同,观察景物的角度和切入点迥异,甚至作者笔下的自然风光和融入的思想感情也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必须抓住景物的自然属性来描写,否则情感的寄托就没有基础。
二、阅读课本“写作借鉴”中《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两篇短文,学习如何抓住景物特征并借助恰当的手法描写这些特征
1.学会观察,多感官并用,展现景物本身的特性。要走进自然,留心观察大山河川、花草虫鱼、城乡各地的风土人情等,但观察不是单纯地去看、去寻,而要把自己融到观察对象里去,在生活中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品尝。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中景物呈现出的颜、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善于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观察、体会,把自己的认知和情感融进去,获得新鲜的感受和印象,从而获得对
景物的深入理解。有了这样的观察,写作时就可以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加以描写。因为事物的自然属性有多个方面,有视觉上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听觉上的,如“风轻悄悄的”;有触觉上的,如“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等等。景物的特性又随环境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河水有涨落,草木有荣枯,天空阴晴不定。所以要学会抓事物不同情境下多个方面的特征进行描绘。在《济南的冬天》中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暖少风而阳光充足、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冬日雪景奇观等特点,通过对比、比喻、拟人等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济南冬天特有的美。再如朱自清在《荷塘月》中就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等多种感官去感受事物的特征,绘声绘,描形摹状,让“荷塘上的月”和“月下的荷塘”具有立体感,构成了宁静、朦胧、淡雅的意境,具有令人陶醉的美感。具体分析如下:
①视觉:绘形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拟人、博喻──本体不变,喻体从不同角度对本体进行设喻,精雕细刻)
②嗅觉:写味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比喻、通感)
③动态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2.要选好观察的角度,确立描写主体,全方位辐射。
写景物,就是把观察到的东西按一定顺序,有重点地写给别人看。观察点不同,看到的特征就不同;选好观察的角度,就要先确立好观察点。我们应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固定立足点(定点观察)和变换立足点(移步换景)观察景物的方法,或远观、或近看、或仰视、或俯瞰。在此基础上准切入点,选好描写主体,并以此为原点辐射开去。如描写江南:
江南是水的故乡,养育着水一样的人。畅流在江南水道之中,穿行在江南小镇之间,看缕缕炊烟冉冉升起;细柳垂下吹拂着水面,鸳鸯戏水于湖中。听孩童踏歌奔向学堂,浣女在水边说
笑,牛儿在田野哞,哞……水一样的江南人,灵动、柔和,充满着天真与活力,这才孕育着才子、佳人,演绎了一个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六朝烟雨,秦淮的艳迹,才子佳人的欢笑和泪水,尽显江南的柔美。
(《水珠·江南》潘有光)
写江南的美,作者巧妙选取“江南的水和人”作为描写的主体,再辐射开去,写水道、细柳、鸳鸯、田野,写小镇、炊烟、孩童、浣女、才子、佳人,表现了江南富有独特神韵的柔美和柔情,让人很是神往。
3.安排好描写的顺序,只有按一定顺序写景,才能条理清楚。写景物的顺序有:
记叙文的顺序(1)按方位写,即空间顺序。一般是取一个固定的观察点(定点观察),按照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写出各个位置上的景物。还有一种空间顺序,不取固定的观察点,而随着观察者位置的转移来描写景物,这叫做游览顺序(移步换景)。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也可自左至右或自右至左,还可先中间后两边或先两边后中间;还可以按景物的远近来写,可由近及远,也可由远及近。
(2)时间顺序。同一个地方在不同的时间里,其景物是有变化的,按一定的时段依次写来,可以表现出景物的丰富多姿,使人产生美的感受。时段有长短之分,长时段如春、夏、秋、冬,短时段如晨、午、暮、夜。选用哪一种时间顺序,应视描写对象的特点而定。
(3)按整体和部局的关系写,可先写全景再描述局部,也可以先描写局部再写全景。如《雨的旋律》写春雨部分:
揭开三月的春帷,睡了一整个冬天的种子舒服地伸了个懒腰,那些光秃的树木也急切地想要换上那充满生命力的绿新衣,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躁动的喜悦。它们知道,春雨马上就要来了;它们知道,马上就能和春雨跳上一支浪漫的华尔兹了。
很快,小湖里泛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涟漪,春雨迈着那高雅的步伐拥入了大地的怀抱,她的来临就像一首舒缓干净的钢琴曲,一点一滴地在大地万物间响起,没有杂质,清澈纯粹。
堤岸上的柳树在春雨那动人的旋律下扭动着它婀娜的身姿,贪婪地沐浴着春雨的洗礼,那充满活力的绿生命在它身体里涌动,翻滚,那是被春雨滋润过后愈发茁壮的生命!那含苞待放的花蕾红着粉嫩的小脸静静聆听着雨的旋律,它忍不住想要和春雨一起跳舞,一起在这美丽
的三月舒展自己的身姿,它那娇羞的容颜在春雨的浸润后越发潋滟起来。那刚刚萌芽的小种子也耐不住寂寞,急切地想要钻出地面向春雨问声好。
春雨依然颔首微笑着,用心弹奏着那洋溢着生命力的旋律,把它传到湖边,传到树林,传到草坪,传到每个人心间,漾起了阵阵幸福的清波。
文章先整体描写春雨到来之前,万物开始复苏的情景,再具体描摹春雨到来时小湖泛起的涟漪、堤岸上的柳树、含苞待放的花蕾、刚刚萌芽的小种子沐浴春雨的欢快,写景条理非常清楚。
4.展开联想,多角度描摹,构建美妙意境。好的写景状物,往往由眼前之景联想,延伸开去,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增强文章的美感;同时还有利于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自己的感情,从而起到深化作品主题,突出作品主旨的效果。如《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里从不同角度(远看、近观、仰视、俯瞰)写眼前景(静景、动景),在此基础上作者联想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短短几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图,集中表现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盎然生机、勃勃活力,和整首词的意境极为吻合。再如《雨的旋律》夏雨部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