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8分)
李朝德
①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车窗外,落日失去了最后一抹余晖,远山只剩下黛的模糊轮靡。火车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应该早黑透了吧,那么晚打电话告诉母亲站在路口做什么呢?列车在黑夜中呼啸着,望着车窗外的阑珊灯火,我一路忐忑
②那天,我从昆明乘火车去一座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这趟城际列车要穿过村里。我家离铁路并不远,直线距离也就五六百米。火车黑夜穿过家乡,最熟悉的景致与最亲近的人将在窗外忽闪而过,那种兴奋与激动难于描述。
③10多分钟前,我打电话告诉母亲,我要去宣威。母亲知道我要路过村里,很是高兴:“去宣威做什么?大概几点钟到?”我一一回答,有些遗憾:“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说完这句,电话里一阵沉默。我理解这时的沉默。车过村里,母子相距不过几百米,却不能相见。我打破沉默:“妈,要不火车快到村里时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
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向你摇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对这个突然的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些意外和为难,黑夜中叫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算怎么一回事?但母亲很高兴,一口答应了下来。
④那个叫小米田的路口是连接村庄与田地的一个主要路口。近些年火车多次提速,由单线变成复线后,铁路沿线早在10多年前就全线封闭。小米田路口虽然还在,但早被栅栏完全隔断,要过铁路只能翻越天桥,现在只剩下三四米宽的道口。我坐的这趟火车时速大概120公里。这样的速度通过那个道口要多长时间呢?可能半秒都不到吧!相互能看见?
⑤窗外一片模糊,无边的黑暗包裹着车厢,我计算着时间与路程,却总也看不见熟悉的风景。焦躁中,看见远远的公路上有车流的灯光,流光溢彩。我正纳闷儿这是哪条路呢,着白光芒的“施家屯收费站”几个字就出现了。我一阵悲凉,“施家屯”是隔壁村庄,火车应该在一分钟前就已驶过松林村,我竟然没有看见我熟悉的村庄和站在路口的母亲。我颜然打电话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我没有看见你,火车已经到了施家屯。”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是这趟火车,知道你坐在上面就行。”
⑥我为自己的粗心愧疚不已,说不出话来。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
车厢里坐着。本想让她看见我,我也能看见她,却害得她在路边白白等待,空欢喜一场。
⑦松林村的一草一木,我再熟悉不过,怎么会看不出来呢?我不甘心地说:“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小时就能到村里,住一晚再回昆明,方便得很。”母亲连忙阻止,固执而又坚定,仿佛我这样做是她的错。我没有办法,自己赌气也是跟母亲赌气:"那就明晚还在这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招手,一定可以看见。"我又一次要求母亲去铁路口,固执得有些残忍。我坚定地认为,是我的疏忽,才会没看见站在车窗外的母亲,那么近的距离怎么能看不见?
⑧那晚返程时,我早早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飘移,伏在玻璃上,我尽量睁大眼睛,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景物。我想起顾城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的眼睛,我却用它寻光明。”我的光明在哪里呢?
⑨此时,我又看见了“施家屯收费站”,心头撞鹿。内外温差大,车窗内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_____(慌忙、B急忙)用手掌擦亮玻璃,双手_____ (A捂住、B罩住)眼眶遮挡车内的亮光,让自己也陷入与外面一样的黑夜,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索一景一物。我终于看见被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看见了村庄里萤火般的昏黄灯光。
⑩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手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寻并摇手呼喊,火车却过了!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啦!”母亲也说:“我也看见你了。”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⑩我在黑夜中的火车里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小米田的道口,不过三四米宽,而站在道口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第9段号内应当填人的词语依次是          (填编号)(2分)
2.理文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5分)
情节
母亲的表现
“我”的内心情感
提议见面
   
意外、为难
等待见面
     
   
安慰我
悲凉、不甘、愧疚
如愿见面
记叙文的顺序     
紧张、激动
3.第⑦段中的两处“固执”含义是否相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画线句是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B.第③段加点词“沉默”表明母亲的话是在安慰“我”,她其实渴望见到“我”。
C.本文语言生动华丽,饱含母子间互相牵挂、关心体贴的深厚情感,极具表现力。
D.本文的记叙顺序是倒叙,且以第一人称视角,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5.分析文章结尾的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B(2分)  2.①错过见面(1分)②很高兴,一口答应(1分)③用电筒光照火车(1分)④激动、
忐忑、后悔、疑惑、焦躁(任选两点)(2分)  3.(4分,意对即可)  示例一:不相同。母亲的“固执”是因为她坚决不同意“我”返程时费尽周折回家看望她(1分),固执中包含对孩子的理解、体贴(1分);我的“固执”是因为未能了却与母亲相见的心愿,又一次要求母亲到铁路口等候(1分),固执中包含赌气、任性(1分)。 示例二:相同。两处“固执”都包含对对方的理解和体贴,母亲理解体贴孩子,不愿影响孩子的工作(2分),孩子理解体贴母亲,希望补救上次的“空欢喜”(2分)。(只答出:相同,两处“固执”都包含对对方的理解和体贴。给1分) 4.C(3分)  5.交代火车上的“我”小,道口窄,母亲的身高矮小,以此来突出母亲见到我的不易,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1分)而我却两次让母亲这么做,也表达了我对母亲两次深夜在路口等待的愧疚和对母亲深深的思念(1分),总结全文,升华了文章的主旨(1分)。以省略号结尾,意犹未尽,引人深思(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