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专题: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阅读理解专题: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第一部分 阅读题答题顺序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
第二部分 文体分析一
小学阅读理解常见文体:记叙文、说明文
记叙文文体知识
一、表达顺序
表达顺序不同于结构顺序(总分总等)。有利于表现文章的内容,有利于表达思想感情。
(一)记叙的顺序:
1.顺叙:按事情发展或者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补叙:是对叙述的任务、事件、情节等做简短的补充说明。
作用:补充情节。
5.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
作用:脉络清晰,条理清楚。
(二)描景的顺序:
1.空间顺序;
2.观察的先后顺序;
3.时间推移的顺序。
(三)状物的顺序:
景物的不同类别:静物、动物、植物。
1.写静物一般按外形(形状、颜、图案)→结构→用途的顺序;
2.写动物一般按外形→动态→习性的顺序;
3.写植物一般按形状→颜→气味→生长环境→用途的顺序。
二、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指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起连贯作用。如果有了好的材料,再加上有使之连贯的线索,那么文章就成为一串美丽的珍珠。
阅读时,抓住了线索,就容易掌握段落结构,领会中心思想。写作时,抓住了线索,就能使文章中心明确,条理井然,脉络清晰。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1.以事情发展顺序为线索,就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的顺序。
2.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就是把事情发展过程中比较明显的时间写出来,并叙述在此时间内发生的内容。
3.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作线索。以写景、参观访问过程为内容的文章一般以地点变化顺序作线索,叙述时要写清每个地点上的事情。
4.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
5.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中心事件在文章中起主干作用,围绕它来写一些相关的事。
注意:(1)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只有一条线索,有的文章是双线并行甚至是三条线索展开;(2)有几条线索的文章,往往有一条主线;(3)有的文章虽然也有两条线索,但一条线索是明的,另一条是暗的。
线索的方法:
1.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文章的线索,特别是标题是物的。
2.有时文章中的某个词或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
3.有时候用议论或抒情来显示线索。
4.了解文章的内容,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的记叙文。
记叙文的顺序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三、记叙文中的描写
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一)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又细分为:(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
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1.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五官容貌、身材形态、衣着打扮、举止风度。
作用: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情感,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2.心理描写: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
作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3.行动描写:通过语言文字表现人物自身在矛盾斗争中的行动,
作用: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
4.语言描写:人物的语言描写往往表现在对话中。
作用:展示人物心理、表现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
5.动作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把人物的形象塑造得个性鲜明、突出、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二)环境描写
分为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性格、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2.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四、记叙文中的说明
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五、记叙文中的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叙”是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记叙文中的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七、修辞方法及作用:
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