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单元分析
«厘米和米»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厘米和米,包括与之相关的线段、度量单位等知识。全单元分四个部分:线段的认识、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认识米和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以及实践活动“量一量”。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
1、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知识。例如,在教学认识线段时,让学生捏一捏一根线的两端,然后拉直,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再如,在认识度量单位厘米前,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这些方式,既是生活中用得着的,同时又自然地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客观需要。
2、注重1厘米、1米的长度表象的建立。对1厘米、1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撑。因此,教材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表象。教材根据需要安排了一定的实践作业,这不仅有
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会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准确观念,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材中经常要求学生先估测再测量,然后进行比照,积累经验。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和量长度的长度(限整厘米)。
2、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知道“米”和“厘米”间的进率。
4、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测量,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发展空间观念。
5、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线段,初步感知线段的基本特征,建立正确而清晰的表象;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建立正确的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测量和估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
四、课时安排:共10课时
认识线段                                1课时
    认识厘米                                1课时   
    认识米                                  1课时
    机动                                    2课时
练习十                                  1课时
    我们身上的尺                            1课时
机动                                          3课时
区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审核人:          总第        课时
课 题
线段的初步认识
授课时间
内 容
教材例1  ,练习1~ 5 ,补充习题第33页 。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线段的过程,认识线段的特征,了解线段是有长短的,学会正确地画线段,体会两点间只能画一条线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培养比较、抽象简单几何图形的初步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数学来自生活实际;能积极参与观察、交流等活动。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线段的表象。
教 具
学 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人准备一根毛线、直尺和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个性化修改
二年级数学教案
一、
回顾
整理
形成
网络
1.先出示两根吸管,一根直,一根弯,
    再出示两幅图一个在跳绳,一个在拔河。
让学生说说,吸管、绳子都是一个弯,一个直。
2. 再拿出手中的毛线。
  谈话: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一根毛线,随意地把它放在桌上。(教师可演示)看,毛线是弯的。
二、
内化理解
初步应用
1感受线段的“直”
  提问:你能想办法把这根弯曲的毛线变直吗?(从桌面上拿起毛线,学生动手试一试)
  (教师边演示边提出要求):像这样用手捏住这根线的两端,把它拉紧。
  提问:与放在桌上时相比,这根线拉紧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指名说一说,教师指出:捏住线的两端,把它拉紧后,它就直了。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板书:线段)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课件)这是线段的一端,这是线段的另一端,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它的端点。(板书:端点)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他手中哪一段可以看成线段?谁能完整的指出来?这可以看成一条线段,这是它的两端。请同学们把线拉直,互相指一指。(学生活动,老师巡视。)
  继续观察我手中的毛线。(老师捏住线的两端,并拉直,手一高一低)问:现在两手之间的这一段也能看成线段吗?为什么?连续变换方向、长短,让学生说说是不是线段?把毛线的一端松开: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3.认识线段的图形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谈话: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仔细观察线段,在小组里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后在小组里交流。
  启发:知道图上的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什么吗?(线段的两端)
  引导:你认识线段了吗?你能在作业本上画一条线段吗?(指导学生用直尺画线段)
  4.小结线段的特征:线段除了有两个端点,还有什么基本特征?
  让学生自己总结,也可以借助实际的例子来描述线段的特点,说出关键特征就可以。
三、
回顾
交流
收获
提升
今天我们了什么?线段有什么特点?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判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说说理由。
  2.举例反馈
  引导:在生活里,像直尺的边、课本的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你还能到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
  学生交流,指出: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3.认识线段长短
  师生用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出折痕。
  提问:对折时的折痕可以看成是线段吗?为什么?
  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线段短的呢?(学生折纸,交流折法)
  小结:线段是有长有短的。
四、
延伸
拓展
综合
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填写后再交流。
  指出:几边形就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连接线段。
提问:还能再连接出一条线段吗?
指出: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画了几条线段?三条线段围成了什么图形?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读题,了解题意,提问:“每两点之间”是什么意思?
学生尝试画,教师示范讲解。
5.全课总结
  今天认识了线段,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板书
设计
                  认识线段
    线段是直的,而且有2个端点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