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图形的变化
本单元是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对一些基本图形的认识经验,所以对于本单元的教学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来加以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了解图形和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具体操作活动,使学生感知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现象,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打下基础。通过组织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悟”。
第1节 折一折,做一做
教材第26~27页的内容。
1.初步认识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并能通过观察思考剪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从而热爱数学。
重点: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的操作,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难点: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能在生活中到轴对称现象。
课件(教材主题图)。
课件出示:蝴蝶、枫叶、房子图案(一半)。
师:说一说这些都是什么图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另一半你认为是什么样的?(出示另一半)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生:左右两边的图案一模一样。
师:今天,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剪出这些左右两边一样的图案呢?(生:想。)那么,让我们动手折一折,做一做吧!(板书课题:折一折,做一做)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图案,获得美感,从而热爱剪纸,了解剪纸与数学之间的关系,感受图形美与数学美。
(一)观察图案
师:淘气和笑笑在手工课上也剪了一些漂亮的图案。我们一起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图案:小衣服,“王”字,星星,枫叶。
师:你发现了什么?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预设:
生:剪纸图案的左右两边相同。
师:这些图案漂亮吗?(漂亮)那么,怎样才能剪出左右两边相同的图案呢?
预设:
生1:在纸上先画出这个图案,然后再沿直线剪下来。
生2:把纸对折,画出图案的一半。然后沿着画出的图案剪裁。
师追问:是在折纸的开口一侧画还是闭口一侧画?为什么?
预设:生:在闭口一侧画,这样剪出来的图案才是完整的。
师:你的方法真棒,现在让我们动手试一试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淘气和笑笑的剪纸,思考如何才能剪出这样的图案,初步了解轴对称图形。
(二)动手操作
1.师:同学们,要剪出两边相同的美丽图案,首先要学会折纸,最简单的折纸方法就是对折法。(教师示范剪纸:对折——画线——剪纸——打开)
设计意图:折纸是为了剪纸做铺垫,同时也是为了剪出轴对称图形奠定基础。
2.师:同学们,你们想亲自动手试一试,剪出这样漂亮的图案吗?现在请大家拿出你手中的纸和剪刀,剪出一件漂亮的小衣服吧!
3.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通过剪纸,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我剪的这个图形的左右两侧图案一样,中间还有一条折痕。
4.师:说得真好,那么现在动起你灵巧的小手,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试着再剪一剪其他几个图案吧!(强调剪纸时注意安全。)
学生独立完成剪纸,然后小组交流讨论。依次剪出“王”字,星星,枫叶(由简到难)。
5.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都剪出了自己喜欢的图案。谁想来展示一下你的作品?(全班展示)
6.师:同学们的作品可真不错,那么谁能说一说,操作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预设:
生1:对折时一定要对齐。
生2:描线描得像不像很重要。
……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获得剪纸体验二年级数学教案,并从中获取实践经验,最后让学生根据操作后的体验总结出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
7.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既有趣又美丽的图案,你还知道哪些呢?说说看。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有趣的图案,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1.教材第27页练一练第4题。
先连一连,再说说这样连的理由。
2.教材第27页练一练第2题。
师:今天的图案是一种美,是数学美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希望大家能运用今天所学知识把我们生活装扮得更美丽、更精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许多收获吧,说一说。
折一折,做一做
剪纸步骤:对折——画线——剪纸——打开
本节课主要是围绕剪纸展开,让学生结合有趣的动手操作活动,抓住轴对称图形特有的美感,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积累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以后深入学习轴对称图形奠定基础。
9的乘法口诀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设计”、“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8的乘法口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乘法口诀的终结。教材情境图呈现的是凯蒂向中国小朋友学剪纸的情境。图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通过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自主编写口诀的过程,掌握9的乘法口诀。
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已有了2-8的口诀的理解和编制经验,初步掌握了总结乘法口诀的方法,许多学生对9的乘法口诀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基本具备了自己总结9的乘法口诀的能力。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结合课程标准,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9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编口诀,记口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总结、概括的学习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9的乘法口诀及其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记忆9的乘法口诀是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二、教法、学法
本节课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创设情境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观察,总结、概括、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建构,形成对9的乘法口诀的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教学过程
这节课以“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为教学指导思想,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上课开始,我用多媒体出示教材的情境图,并简单介绍情境图中同学们的各项手工制作活动,接着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一共可以剪出几个灯笼?” 引入本节课的教学。
承接前面的教学情境,从学生熟悉的手工制作入手,情境的引入自然、贴近学生生活,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1.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首先,我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由于学生知识经验不同,有的学生可能会用口诀计算出结果,有的学生可能不会算。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这两种情况,我借机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借助表格推算一共可以剪出几个灯笼。”引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同时为进一步理解口诀、编写口诀奠定基础。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表格,先这样引导:“1串灯笼有9个,1个9是9。2串灯笼有几个?2个9是几?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引导学生借助依次顺加的方法进行计算,再顺势追问:“ 3个9是几? 4个9是几?5个9?6个9呢?想不想自己算一算?拿出表格算一算,填一填。”最后进行班内交流,并小结:“9个9是81,所以一共可以剪出81个灯笼。”
让学生利用连续加9推算得数的方法得到一共有81个灯笼的答案,不仅是验证结果的正确,
同时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为进一步理解口诀的意义、学习口诀奠定基础。
2.借助表格,学习口诀。
我引领学生经历了三个层次。
(1)编写口诀。
在学生利用表格推算出“一共可以剪出81个灯笼。”后,引导学生:“我们就用表格推算出的得数来编写9的乘法口诀”。然后先引领学生一起编写两句口诀:“1个9是9,谁能列出算式?编出口诀?” 接着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编写9的乘法口诀。
(2)学习口诀。
在学生独立编写口诀后,我引导学生交流:“1个9是9,1×9=9,一九得九。2个9是18,2×9=18,二九十八。你也能像老师这样把你编写的口诀介绍给大家吗?”让一名学生按几个9是多少读表,边读边体会“几个9是多少”,学习9的乘法口诀。
(3)理解口诀的意义。
编写好口诀后,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这些口诀,并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每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