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第 11~13 页的内容。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到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使学生体验运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过程。
重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顺序。
课件、小棒。
课件出示教材第 11 页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请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请把这些信息用
铅笔画横线标记出来,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全班汇报发现。)
生 1:我发现二(1)班有 35 人、二(2)班有 32 人、二(3)班有 37 人、
二(4)班有 34 人。
生 2:我发现每个班都有两名带队老师。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如果老师要知道一个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应该怎么做呢?(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都知道把班级学生的人数和本班带队老师的人数合起来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涉及到加法方面的内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板书课题。)
1.教学第 12 页例 1。
师: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怎样列式? 师:怎样计算 35+2 呢?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学生汇报:
(1)用口算 5+2=7 ,30+7=37。
(2)用小棒,先摆 3 捆零 5 根,再摆 2 根,5 根+2 根=7 根,30 根+7 根=37 根。
(3)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 5+2=7,在个位写 7,十位是 3,
在十位下面写 3,所以等于 37。
师: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教学第 13 页例 2。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要求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两个班的总人数,用加法计算。) 师:怎么计算? 指名学生计算,并说一说用的是什么方法。学生汇报:
(1)用口算 5+2=7 ,30+30=60 ,60+7=67。
(2)用小棒,先摆 3 捆零 5 根,再摆 3 捆零 2 根,先算共有 6 捆也就是 60 根,再算 5 根+2 根=7 根,60 根+7 根=67 根。
(3)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 5+2=7,在个位写 7,十位是 3+3
=6,在十位下面写 6,所以等于 67。
师: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1.教材第 12 页“做一做”第 1、2 题。
2.教材第 13 页“做一做”第 1、2 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要求学生又快又准地用最恰当的方法计算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的学生由于生活背景、知识经验不同,所以对相同的问题,
解决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这时学生便需要教师的肯定、激励和引导, 最后让学生自主地去比较、选择和完善自我。 在教学中打破传统的计算教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改变固有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摆小棒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质疑亲历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这个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的情感,注重算法多样化。 真实的情境再现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第 2 课时 进位加法
教材第 14 页的内容。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课件、小棒。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不进位加法,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题:
36+21= 23+75= 56+30= 4+52= 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检查。
师:同学们做得很不错。(课件出示教材第 11 页主题图。)
师:昨天同学们知道了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老师一共有多少人。今天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二(1)班和二(3)班一共多少名学生?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吧,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1.教学第 14 页例 3。
(1)观察图画,全班交流(继续展示课件主题图)。生:我发现二(1)班有 35 人,二(3)班有 37 人。
师: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怎样列式? 出示 37+35=。(学生试算,交流算法。)
(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
师: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
先摆 3 捆零 5 根和 3 捆零 7 根,再看 5 根和 7 根又可以捆成一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