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6篇)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一
    一、教学内容
    本册的教学内容有:
    1、解决问题2、表内除法(一)
    3、图形与变换4、表内除法(二)
    5、万以内数的认识6、克和千克
    7、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8、统计
    9、规律10、总复习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本册的教学难点是:量的计量方面;给学生初步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图形图形和变换。
    二、班级情况分析:
    二(85)班的孩子在经过一年半的学习生活后,已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同学数学基础较好,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认真,对他们继续学习数学是个有利条件。上学期,有好个同学成绩不理想,这和他们不良习惯和智力有关,要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养成良好习惯。总之,要使所有的同学喜欢学数学,使他们在原有的水平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都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4、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信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5、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6、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合理利用多媒体与网上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吃透教材,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作用。
    2、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教学乘法口诀,从编儿歌再编口诀,降低口诀的难度。
    3、在课堂中适当穿插一些数学日记,通过寻其中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4、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争取做到自己能学懂的知识,让他们自己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具体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利用思考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动脑筋钻研问题的兴趣,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开发智力上有促进作用。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用科学。
    3.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经过。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覆盖式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质疑激趣。
二年级数学教案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每个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
    3.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三、深入探究,读懂课文第一部分。
    1.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为什么要捞铁牛?
    2.铁牛有多笨重呢?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没有打捞工具?有没有科学简易的打捞方式?
    3.指导读句子,加深理解。
    4.再读第一部分。学生评议。
    四、学习第二部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1.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思考第二个问题:怎样捞铁牛?我们先来看看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并用笔画出重点词语。
    2.学生自由朗读,圈画重点。
    3.师生交流,概括出要点。
    4.用覆盖式投影片再现这次的准备工作,再请学生按顺序简要复述准备工作。
    5.读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结。
    五、书写生字词。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查阅课外书,查怀丙和尚的故事或有关水的浮力的课外小知识。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通过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判定所到的商是否正确,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且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培养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目标解析:
    本课是除法竖式的第二层次,利用乘法口诀试商。教学中应联系到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高数学思维水平,又为后续而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
    掌握试商的方法,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试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借助分小棒掌握除法的竖式计算。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不分小棒,自己试一试用除法竖式进行计算。(板书课题)
    二、解疑合探
    (一)探究试商的方法
    1.出示题目:43÷7=□……□
    2.引导学生组内讨论:算式的商是几?你是怎么想的?
    3.汇报交流。
    预设1:商是6,六七四十二,42比43小,且很接近43,余数是1。
    预设2:如果商是7,七七四十九,49大于43,说明商大了,要减小1,商是6。
    预设3:如果商是5,五七三十五,余数还剩下8,大于除数7,说明商小了,要改成6。
    4.师生小结:在商的时候,要使这个数和7相乘最接近43,且小于43,最后得到的余数比除数小。
    (二)深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学生自主列竖式计算43÷7。
    2.交流反馈
    (1)6与7的积写在哪里?
    (2)余数1是怎么来的?
    (3)检验余数是否比除数小呢?如果发现余数大于除数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余数等于除数呢?
    (三)尝试应用,内化方法
    1.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用刚学到的试商方法独立计算,先用竖式计算,再在横式上写出商和余数。
    (2)交流反馈时,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及竖式里每一个数表示的意义,重点交流如何试商。
    (3)检验余数是否比除数小。
    2.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2题。
    (1)学生理解题意。
    (2)独立解答,指定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
    (3)集体讲评。
    三、质疑再探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试商时,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3.列好竖式,你是怎样检验的?
    四、运用拓展
    (一)基础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5题。
    引导学生理解“某数里面最多有( )个另一个数”的意思,需要学生利用除法竖式试商。
    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6题。
    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能很快地想出商?
    (二)综合运用。(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0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自己的发现。
    2.集体交流,感受“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三)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壹五题)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1)根据“余数要小于除数”确定除数分别为2~9这八个数;
    (2)再根据“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算出与除数相对应的被除数。
    2.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交流。(这是一道开放题,不要求学生说出所有答案;但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有序思维的习惯,)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动手制作、画,认识轴对称的概念,知道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2、 能出轴对称图形中的对称轴。
    3、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动手制作、画,认识轴对称的概念,知道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认识轴对称图形
    1、 欣赏上海建筑(大剧院、卢浦大桥……)
    (1)比较它们的左边与右边。
    (2)揭题:像这样,左边与右边都对称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2、 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像这样的轴对称图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