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以人为本”教育思想要求教育要尊重学习者的价值与需要,要把学习者当人而不是机器看待。小学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发展时期,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以人为本”,使学生学会“立人”,是教育的关键。
Abstract:Humanistic educational consider that regarding learners’ needs,dont look learners as learning machine.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and sphere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stage of Primary school. In the course of math at the primary school, the hinge is humanistic educational.
   
关键字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人为本;新课标
案例1:当现在“学校校舍一天比一天漂亮,教育技术一天比一天先进,课程内容一天比一天丰富,教育科研一天比一天红火起来的时候,学生却一天比一天更不喜欢学校,家长们也一天比一天更怀疑学校教育究竟能否使自己的孩子得以全面发展。”
案例2:2007年7月10日,媒体报道上海出现“全国第一家全日制私塾”———孟母堂,这种教育方式以读经为主,已有12个孩子参加。教育机构随即表示,这种教育方式违背了义务教育的有关规定,涉嫌违规办学。而孟母堂负责人称,这只是一种家长自愿组成的现代家庭教育模式。实际上,孟母堂并非“全国首家”,在湖南、厦门、广州等地均有类似的全日制私塾,而其背后均有读经机构推动。但因为全日制的教育方式并未取得合法身份,目前各家私塾均以低调行事。孟母堂的负责人也承认,这家“私塾”的曝光是个意外。
2006年07月17日 新京报 上海全日制私塾孟母堂曝光 读易经背英文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归根结底是现阶段学校的教育中缺少“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即使有教师也不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在小学阶段,虽然掌握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和必须的,但不能简单的将着眼点放在知识教学上,而是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被越来越丰富的方法所取代,教学模式也日趋多样化。新课标中也非常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小学数学新课标的课程目标一项就提出
了(一)知识与能力(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层次的要求,这个目标体现了新课标将传统教育中所缺少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提到了一个显著的位置,加深了对数学教学中“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理解。
一、“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内涵与教育观。
提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必然想到:什么是人本主义以及什么是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人本主义是一个哲学概念,刘放桐先生提出: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泛指一切从人的本身出发来研究人的本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古罗马的学者西塞罗曾用拉丁文humanitas来描述古希腊哲人的教育观“对人进行一种全面的教育,以弘扬纯粹的人及人性的品质。”早期希腊先哲们也提出“认识你自己”的主张,把人视为万物的尺度。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学者弗吉里奥率先阐述了当时“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接着是17世纪夸美纽斯和18世纪卢梭、狄德罗,再到后来的康德、费希特等人,直到裴斯泰洛齐和赫尔巴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达到顶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广义上说,进步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等教育思潮以及教育人类学、法兰克福学派和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
育思想等都可以贴上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的标签。狭义上讲,特指本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强调人的潜能的发展和自我的实现,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心理健康,具有创造性的人,并使每个学生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佳状态。
人本主义教育从根本上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中国古代《易经》中:“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强调的就是“以人为本”,“化成”的作用则是指经过人的加工,变成一件具有价值的作品。在这个意义上讲,人本主义教育也是一个“人文化成”的过程,只不过其对象是一个有意识、有思想、有价值的人。儒家学说中提出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思想,就是一种典型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从理论根基上来讲在很多方面都是以人为本的,因为他们都把人本性的发展和完善视为人类教育活动最关注的根本内容。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不管是社会的发展,还是人才的需要,都提出了教育要以认为本的问题。肯定教育要以人为本,就是肯定人在教育中的价值,体现了人在教育中的主体性,追求人的不断完善精神。通过以人为本的教育,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才能得到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才能得到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全面提高。在现阶段的小学课堂中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首先把人看作是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手段。罗杰斯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选择者、组织者、计划者、指导者、决定者和评估者,而是学生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辅导者、合作者和朋友,是尽职于学生的侍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以人为本的教育把每一个学生当作具有自己的感情的独特的人看待,而不是作为授予某些东西的容器,把学生个性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而不是为了外在的目标逼迫学生学习。以人为本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思想,采用积极的、赏识的目光对待学生。周弘曾这样说过:“哪怕天下所有的父母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应当眼含热泪地拥抱、欣赏、赞美他,为他而自豪。”做教师的对学生不也是应该这样呢?
二、课程改革与新课标中在“以人为本”方面地体现。
初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其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全民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基于教育重要的地位,各国都轰轰烈烈的进行着课程改革。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各国都把“关注人的发展”作为改革的重点。国际教科文组织的教育调查报告《学会生存》一书中明确了教育者的任务在于“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
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墨西哥在20世纪90年代基础教育的官方文件中也反复重申,应通过重视知识财富和培养创造力,不带任何偏见地促进人类的各种潜能和各个方面的发展。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了第七次课程改革,2000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稿修订)》,并在全国10多个省市试验。2002年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再次修订,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整体的人包括人的完整性生活的完整性。新课程目标一方面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统整学生的生活与科学世界
生活世界是建立在日常交往基础上,由主体与主体之间所结成的丰富生动的日常生活世界科学世界是指建立在数理、逻辑结构的基础上,由概念原理和规律原则构成的世界。生活世界是值得重视的世界,是通过知觉可以直接体验的世界,是一个人参与其中,保持着
目的、意义和价值的世界。生活世界是教育发生的场所,课程教学应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追寻富有意义的、完满人性的教育。的发展需要二者的统一,即凸现课程的生活化与综合化。
3、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传统课程教授的知识是普遍的、外在于人的、供人掌握的真理,个人见解在既定的课程面前没有意义。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主体性在知识建构中缺失。在新课程提倡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与认识论中,它认为知识是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这使人摆脱了传统知识观的钳制,走向了知识的理解与建构,课程只是师生共同创生意义的资料和材料,师生面对课程获得了尊严和言说的权力。
4、创造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师生在学校和班级的特定场所内,由于拥有独特的社会结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而形成的学校独有的一系列价值规范、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意味着内容的更新、完善与平衡,更为意味着理想的学校文化的创造和学校人性化的体现。
学校文化再生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建立民主的管理文化、建设合作的教师文化和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就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生活处处是课堂
在基本理念部分,新课标多处明显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新课标中提到:
1、“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要“以人为本”。
2、在学习内容选择方面,提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 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3、在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并明确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4、在教学评价方面,“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 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 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在学习方式方面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在设计思路方部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列入总目标中,《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要求。